「康熙盛世」是怎麼締造出來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們「忙」出來的。清朝皇帝忙到甚麼程度?大清官方有27天年假,皇帝每天都在「加班」。從祭神到祀祖,從家宴到國宴,皇帝在加班中迎來新的一年。
清宮過年沿用漢人風俗,從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除夕之前,清宮各院忙著除塵清掃、除舊布新,宮裏宮外到處洋溢著過年的喜樂。
從朝廷到各部官員都有年假,一般從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二十結束,前後將近一個月的年假。以康熙朝為例,平均年假為27天。
大年初一 皇帝開璽
從朝廷到各部衙門,掌印的主管大臣也要「封印」,一律休假不再辦公。一直到元宵節過後,各部衙門舉行「開印」儀式,年假才算結束,開始正式辦公。早期的清朝皇帝在臘月二十六「封筆」、「封璽」,就是將玉璽封起來,停止辦公。正月初一,皇帝重新「開筆」、「開璽」,大年初一就正式上班了。這天,群臣早早備好奏表呈獻給皇帝,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也在這天向皇帝所在的京師方向遙遙禮拜。
正月初一,大清皇帝開始賜福、施福給他的臣民。清帝將備好的「如意」荷包,賜給八旗子弟、宮女、太監。荷包裏的「如意」都是貨真價實的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等。
皇宮裏的喜慶家宴
滿清入關後,也入鄉隨俗,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王爺。清宮承襲漢人風俗,也在這天擺香案,焚香燃燭,向灶神供奉灶糖、糕點。除夕晚上,在乾清宮舉辦盛大的家宴,參加的成員由皇帝欽點。皇子、皇孫、宗親藩王以及貝勒等都到乾清宮赴宴,每兩個人一桌席,賦詩飲酒,彼此行家人的禮節。皇帝和子孫們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宴會上有一道滿洲風味的糕點「餑餑」,多是用白麵粉或者黏米粉加糖、蜂蜜、乾果仁、雞蛋、奶油等為原料,經過烘、烤、蒸、烙而成。
皇帝率領王公祭神
清朝祭祀社稷眾神的地方,名叫「堂子」,取古代明堂祭祀正神的含義,位於城東內治門外。每年正月初一,清帝親自率領親王、藩王、貝勒等到堂子舉行祭天、祭神大典,參與祭典的成員都要對天對神行禮。 除了祭天外,清朝皇帝還要祭祀釋迦佛、觀音菩薩等正神。每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大佛樓焚香禮拜佛祖,祭祀儀式融合著滿、漢、蒙文化。
大年初二,坤寧宮以剢豕(以豬為牲)祭天。皇帝帶著藩王、貝勒、輔臣,以及六部正卿等人參加祭祀。祭典結束後,按照滿洲習俗,皇帝和眾人一起分享祭祀的貢品。皇上面北而坐,其他王公大臣身穿蟒袍補服,向神明和皇上行禮後,坐下來開吃祭祀的供品。
祭祀的豬肉,也是皇宮中一道有名的佳肴。烹飪方式很簡單,用大火熬煮,煮到極爛,不用任何醬油、薑、鹽等佐料。祭祀結束後,祭祀的豬肉要分給朝賀的大臣吃。
宮廷娛樂兼體能訓練
大清朝臣平均有27天年假,但皇子可沒有那麼輕鬆。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五,諸位皇子和王公子弟有7天年假。
年關臨近,正值天寒地凍,皇子和貴族子弟們就到太液池舉辦慶年活動,分別是冰嬉、踢行頭和布庫(摔跤)。這是過年時,滿洲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喜歡看的活動項目。
冰嬉就是滑雪溜冰,是清朝的宮廷娛樂活動,帶有軍事訓練的功能。踢行頭,也就是滿人的足球項目,是把熊皮或豬皮縫製成圓球,裏面裝著綿軟的東西。比賽開始前,在冰地上劃一道界線,兩隊人馬互相攻守,哪一隊將行頭踢進界線中,哪一隊就得分。
滿族重視的一門格鬥武藝叫「布庫」。布庫的滿語本意是摔跤手,也叫大力士。這些慶祝活動既是表演助興,也是娛樂和體能訓練互為結合的項目。
「千叟宴」與「慶隆舞」
過年期間,大清皇宮舉辦的活動,除了競賽、賦詩聯句、戲劇助興以外,皇帝還要舉辦「千叟宴」。康熙皇帝設宴邀請65歲以上的滿、漢、蒙大臣、退休的大臣,並令皇子、皇孫為老人斟酒,以示皇家對年老子民的愛戴。除了千叟宴,每年歲末,各地藩王、蒙古王公、貝勒都會進京朝賀清帝,皇帝要在保和殿設宴款待他們,宴會具有外交性質和犒賞的意義。這是禮節性的宴會,雖然級別很高,但禮節的要求不高,頗為親和。宴會結束後,各地藩王和王公可將宴席上剩下的水果、乾果、臘肉等帶回去,既處處都照顧到又不浪費食物。
宴會的壓軸節目是滿族的舞蹈「慶隆舞」。慶隆舞,最初也叫蟒式舞或瑪克式舞,是在宮廷慶賀宴饗時表演的滿族舞蹈,多由王公大臣來跳,甚至康熙帝也會跳。
慶隆舞分文舞和武舞兩種。大臣為上壽祝賀跳的舞是文舞,跳舞後叩拜三次才退。跳武舞要分兩個舞隊,一隊頭戴面具,身穿黑羊皮,象徵異獸;另一隊有騎馬的八人身穿滿族服裝,象徵八旗,扮作狩獵者。武舞表現的是滿族騎射狩獵的傳統生活,主要有響箭、舞刀等20多個動作,象徵滿洲武功大成。
清宮的過年活動充滿喜慶,皇帝身為一國之君和臣民同喜同樂,臣子看起來是真的在休假,對皇帝而言卻更像是加班、加點的工作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