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語云:「祖上積德」。意味著祖先行善積福德,福蔭後人。子孫要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故「敬天祭祖」乃中華文化一大傳統,盡顯儒家思想之孝道。香港這個現代大都市,亦保留祭祖的傳統。踏入黃曆九月,是新界圍村人秋祭時分。族人需叩拜歷代祖先,從九月初一始計,拜足一個月。當中尤以新界五大宗族之首的鄧氏家族為甚,人口多達數十萬,祭祖規模及日辰均為多。儘管天公不造美,熱帶氣旋接連襲港,風雨交加,但鄧氏家族後人,風雨不改行古禮祭祖,盡顯中華孝道之傳統。

鄧氏家族19日在荃灣祖墳祭祖,天雖下大雨,但家族仍有上千人集體祭祖,緬懷祖先,慎終追遠。
鄧氏家族19日在荃灣祖墳祭祖,天雖下大雨,但家族仍有上千人集體祭祖,緬懷祖先,慎終追遠。

四大祖山 荃灣祭奠人數最多

鄧氏是本地名門望族,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白沙村。相傳宋朝已從江西遷來香港,始祖乃鄧氏四世祖鄧符協。宋神宗熙寧二年,鄧符協進士第,赴廣東陽春任縣令。上任途中,由海路經今日新界地方,十分欣賞當地富饒美景。故在任滿辭官後,舉家遷往岑田(即今錦田),在此置田地、築廬墓,興辦學堂以及務農。

通曉風水的鄧符協,還尋龍追脈,遍尋香港風水福地,將祖先遷葬於此。其中一世祖鄧漢黻之骨殖移於元朗丫髻山之「玉女拜堂」,二世祖鄧冠於元朗之「金鐘覆火」,三世祖鄧旭於荃灣曹公潭之「半月照潭」。而鄧符協則預卜葬於丫髻山之「仙人大座」。後人就把上述四穴稱為鄧族四大祖山。每年黃曆九月十七日,鄧氏族人拜葬於元朗的一、二、四世祖,十九日拜葬於荃灣的三世祖。

今年黃曆九月十九日是星期三,雖然熱帶氣旋「海馬」襲港,紅雨、黑雨交織不斷,但當日赴荃灣拜祖的鄧氏族人絡繹不絕,熱鬧如墟期。

據參加祭拜的鄧氏25傳子孫、香港鄧氏宗親會理事長鄧學堯稱,鄧氏分有五大房,其中有兩房定居香港,三房住在東莞。荃灣拜祭人數最多,一是因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方便祭奠;其次,過往圍村祭祖只限年長男性,但隨時代發展,荃灣祭祖活動開放給女性以及年輕人,故參與人數日眾。以當日而言,新界鄧氏包括廈村、錦田、屏山、龍頭躍等地,開來的巴士就有二、三十部,至少逾千人。「我們上水龍頭躍就有四部,至少兩百多人。」

鄧氏25傳子孫、香港鄧氏宗親會理事長鄧學堯(右)和從荷蘭回港祭祖的鄧氏26傳子孫鄧德勝(左)。
鄧氏25傳子孫、香港鄧氏宗親會理事長鄧學堯(右)和從荷蘭回港祭祖的鄧氏26傳子孫鄧德勝(左)。

富而有德 感恩祖先福蔭後人

鄧學堯強調,重視祭祖傳統乃中華孝道之體現,「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代傳一代,教導我們不要忘本。」同時感激祖先福賜後人,如荃灣祖墳所在的山均為鄧氏產業,面積多達38萬平方尺,以今日地價來算,價值不菲。但祖孫後代不忘祖先福蔭,仍以敬祖為先。

鄧氏27傳子孫、廈村村民鄧季良說,感恩祖先積福德,福蔭後人。「我們相信善惡有報。所以一定要行善,好心得好報。祖先他周圍開地方,遺留財產給我們,才令鄧氏發揚光大。」

鄧氏第27傳子孫鄧季良。
鄧氏第27傳子孫鄧季良。

雖然中國傳統稱「富不過三代」,但鄧季良相信,那是因為後代不重德,或好賭好滾所致。他相信「富而有德」之說,所以後代人一定不忘祖訓,承繼祖先重德行善之傳統,才能福蔭後人。「我們祖先勤力,重德行善,所以這些方面我們一定要跟足,盡自己的能力去做,才能無愧於心。」

參加祭祖的除中港鄧氏宗親外,還有遠至荷蘭等歐洲子孫,專程回來祭祖。移居荷蘭40年,鄧氏26傳子孫鄧德勝稱,幾乎每年春秋兩祭,都會回港祭祖。

「半月照潭」挖出白玉禪師地讖詩

「半月照潭」地處荃灣愉景新城旁,沿青山公路荃威花園路口旁的小徑上山,即可看到該穴。

2000年因政府徵地修路,遂遷移至現址。墓園大門兩條石柱由東莞竹園人前清名臣鄧蓉鏡哲嗣,中國名書法家鄧爾雅題書「園林生喬木,園畫在雲台」,以勉勵鄧氏族人。

墓園大門兩條石柱由東莞竹園人前清名臣鄧蓉鏡哲嗣,中國名書法家鄧爾雅題書「園林生喬木,園畫在雲台」。(梁珍/大紀元)
墓園大門兩條石柱由東莞竹園人前清名臣鄧蓉鏡哲嗣,中國名書法家鄧爾雅題書「園林生喬木,園畫在雲台」。(梁珍/大紀元)

「半月照潭」所立銘誌稱:「鄧公日旭祖墓重修銘誌」,碑文上稱鄧符協闢地置墓時,掘得石碑一塊,上面刻有白玉禪師的讖詩,曰:「長沙左手接青羅,右攬青衣濯碧波,深夜一潭星斗現,裏頭容得萬船過。有人不得朝陽穴,十三年內即登科;若是世人尋不得,回頭轉問釣魚哥。」

荃灣「半月照潭」所立銘誌:鄧公日旭祖墓重修銘誌。
荃灣「半月照潭」所立銘誌:鄧公日旭祖墓重修銘誌。

有人指,長沙就係長沙灣,青衣就是荃灣對面的青衣島。此處填海前,望山向海,故為風水寶地。

鄧氏救宋皇姑 東莞祭祖

龍躍頭覲龍圍門外對聯「覲龍錦世澤 郡馬著家聲」,可見鄧氏與南宋皇室的關係。(公有領域)
龍躍頭覲龍圍門外對聯「覲龍錦世澤 郡馬著家聲」,可見鄧氏與南宋皇室的關係。(公有領域)

另外,據鄧氏宗譜記載,新界鄧族「元亮祖」的後人擁有宋朝皇姑血統。當年宋高宗為避金兵南遷,家人流散至江西贛州。時任贛州縣令的鄧元亮(鄧銑)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宋高宗女兒趙氏。她年僅8歲,未有將身世相告。長大後,鄧元亮將她許配其子唯汲(鄧自明),宋高宗即位後,趙玉女得認皇姑,其夫鄧唯汲被封為「稅院郡馬」。

現居新界和東莞的皇姑子孫,每年秋季都到東莞石井村獅嶺的皇姑墓前拜祭,墓穴名為「獅子滾球」。

敬天祭祖 中華神傳文化特色

《禮記‧祭統》中指:「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

據史書記載,「祭」的本意是「人神相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是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都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祭祖亦顯示孝道。「孝」為立足人間之基本德行,對父母尊長「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子孫在拜祭祖先時,除緬懷先人威儀,感恩和報答其養育外,同時亦體會生命生生不息倫理循環,體現對傳統道德觀的敬重及對上天賜福的祈求和感恩。◇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