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腐」成新名詞

轉眼又一年。筆者回想起30多年前未有互聯網的世界,不用花上大量時間應付電子產品及資訊。數碼科技進步,理應帶來高效率及高質資訊,但又反過來支配了大眾的時間及日常生活,習慣因而大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被瀏覽、網上遊戲及AI聊天取代。電子世界充斥着無聊的低質資訊,甚至是假資訊。牛津英語大詞典前周選出「腦腐」(Brain Rot) 為2024年度代表字。長期滑手機,在社交媒體流連,不斷看TikTok短片,內容瑣碎低質,不需用腦,就可能令人「腦腐」,影響身心健康。今天「腦腐」現象隨處可見。部份原因是軟件透過手機巨量收集個人資料濫用授權,例如中國大陸企業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手機作業平台等,對你瞭如指掌,數據用作改進演算法,再迎合你的喜好,向您推送訊息,加強你的執着,誘使你作出不必要的消費。筆者友人中就有滑手機滑到手指勞損,「拼」到滿屋雜物。那些軟件更有能力竊取手機內的敏感資訊。印度早已禁止使用TikTok,美國亦禁止在即。澳洲已立法禁止16歲以下少年使用TikTok、Meta等社交平台。來自中國的侵略性軟件已引起各國關注。

 

個人資料大小通吃

太多第三方設法取得你的所有資料,金錢與政治是主要原因。各政權打著各種安全旗號,以立法及行政手段不斷擴權獲取資料。特區23條倉猝立法,以意圖入罪,意圖由政權解讀,了解意圖就要收集資訊。人面識別功能的監控鏡頭處處,而且早已內置收音功能,需要時可啟動。上周,中國香港警方預計於2027年安裝6至7千組閉路電視。汽車道路上的監控鏡頭大增,地鐵範圍鏡頭更不計其數,車箱每排座位頭上皆有一個,看着你解鎖滑手機。每部車輛因應隧道收費安排安裝電子感應條碼。考生參與公開考試必須安裝教育局軟件。警方「防騙視伏」軟件由被動式升級至自主動監控手機所有短訊、來電及瀏覽,還與金融機構合作檢視電子錢包交易。電話卡早已實名登記。蒐集資料聲稱合私隱條例,不過中共國安法凌架一切本地法律。儘管大量收集資訊,垃圾電話卻無日無之,以中國香港網域的釣魚網站大幅飆升,短訊騙、電騙、網騙拾級向上,今年首十月保安事故已超去年全年。數字值得大眾思考。

 

人工智能威脅升級

AI迅速冒起,有利亦有弊。網民開始以AI取代搜尋器,AI提供過濾甚至無中生有的資訊,大部分人照單全收,逐漸放棄邏輯思考。極權控制AI就變成控制資訊及思想的一種方法,將AI訓練成資訊過濾及政治工具,同時用於製作誤導資訊。AI改進影像識別技術,用作種族分類、利用物件識別作追蹤、步態識別、緊張狀態識別,甚至利用行為預測罪案,令監控如虎添翼,「未來報告」更是如箭在弦。AI成不法無道者的新武器,竊取個人影像及聲音資料成新目標,用作生產合成照片及短片行騙勒索。AI被用作與受害者視像聊天的行騙工具。色情影像一按即成,影像欺凌之風走入校園。大數據連同AI變成破解密碼及網攻的新工具。手機紛紛以AI作賣點,但功能不明私隱保障不清。華為手機漏出「一鍵脫衣」功能。中國香港出售的蘋果手機將與中共的AI綁定,私隱風險看官自行判斷。

 

科技產品滿載漏洞

大量裝置高舉「智能」作賣點,內含各種安全隱患。新能源車大量搜刮駕駛者、乘客及環境資料,被評為私隱最差的科技產品,中共大量傾銷新能源車已引起各國安全關注。全球最大掃地機械人生產商中國大陸科沃斯,產品被揭有嚴重安全漏洞,第三方輕易入侵進行家居監視,產品竟然取得安全認證。消委會測試網絡鏡頭十之八九有安全隱患。物聯網裝置韌體缺乏維繫,變成黑客樂園。源自深圳企業TP-link路由器懷疑有後門,正面對美國安全調查。複雜供應鏈提供各種便利給予極權及不法之徒。以為在官方平台下載的軟件穩妥,誰不知用了第三方SDK,內含竊取資訊的程式碼。網購平台兜售平價電腦,部份附送木馬程式。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因聯繫及使用者眾而變得可行,一個微型藍牙裝置就可利用手機平台以群眾外包方式全球嘗試定位。一旦群眾外包被騎劫,後果不堪設想。

 

積極態度應對風險

各種威脅千頭萬緒,並沒有一個轉鎖匙的應對方案。有人挑戰筆者,只許用一分鐘作出最有效建議。筆者的回應是態度首要。個人必須了解資訊安全威脅實際存在,且與日俱增,不積極行動可能令你損失時間金錢,名譽受損,墮入政治司法陷阱,身份被盜,且受害人不單是自己,還可包括你的親人朋友。請獲取有質量的資訊以加強邏輯思考。高質量的資訊對你有所啟發,又或給予不同的觀點或行動要領。當你花時間看資訊,請問問自己「那又如何?」(So What?)。手機及軟件是各方蒐集個人資訊最便利的工具,請管控好手機,盡用兩大被平台提供的私隱功能及權限控制,大幅減少安裝軟件,查清楚軟件背景後才安裝,且避免在手機處理敏感資料。請檢查所有電子帳戶,設定強勁密碼並開啟二次認證。手機及電腦要使用VPN。請留意你頭上的監控鏡頭。任何訊息語音通話及電郵,你根本不會知道發送者的真實身份,你只是按訊息的源頭作出假設。一旦牽涉重要個人資料或行動,務必用其他途徑確認對方身份。請與身邊的人設定危急時身份確認機制,例如問一條預先擬定的問題。某AI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有見及生成式AI的發展,已與家人制訂同樣方案。主動與朋友及家人帶出這些資訊安全的話題,提點他們注意風險,守護好自己的資料。

 

資訊爭奪戰早已開打,而且是全球性,幾乎所有人都被拖進戰場。積極面對,不斷學習,吸收高質資訊,加強邏輯思考,就是守護資訊的盾牌。祝讀者資訊平安。◇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