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日本侵華的人,對日本的感覺難免負面。我還記得,長輩曾信誓旦旦不會使用日本電器。然而,就像孫中山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主觀願望有時難敵世界大勢,日本家電實在難以抵擋,尤其電飯煲,相比明火煮飯安全快捷。家務畢竟比國務重要,長輩最終不得不屈服。
70年代未必每家都有電視機,但多數會有電飯煲,其中一個流行的品牌是三洋(Sanya)。三洋是1949年成立的日本品牌,三洋的意思是「三個海洋」,即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喻意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作為華人,「洋」字不會陌生。近代中國史離不開一個「洋」字。表面上,洋是一個地理概念,近陸為海,遠陸為洋,是故一方面我們有上海市、鎮海樓,另一方面有五大洋。然而,「洋」字在近代中國充滿意識形態,「洋人」表面上指外國人尤其是歐美人士,但滲入意識形態後,可以變成「中國是一個以大陸為主的國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過程中,外國人基本上從大洋乘船而來,故稱洋人」。
如果「洋人」可以被政治化,「洋化」便更難倖免。如果說「西化」一詞較中性,僅指採用西式生活和處事方式,「洋化」便甚具貶意,百度字典提供兩個解釋:一、思想意識受外國影響很深,思想行為都模仿外國;二、用了一般人不用的方法贏取別人的便宜。因為有了第二層意思,所以百度字典所列舉的「洋化」近義詞包括了不老實、狡滑、奸詐。
然而,以上的意識形態效果,根源卻是中國傳統使用「洋」建構中國與世界關係所造成。在引入現代世界地理概念如五大洋、七大洲以前,「中國」以方向為周邊的海洋命名,這個傳統到了近代史開始時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仍然沿用,目錄中有「東南洋」、「西南洋」、「北洋」、「小西洋」、「大西洋」、「外大西洋」等。古書上有記載東、南、西、北洋之劃分,例如《明史.外國列傳》:「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
以上這句,頗值得討論。「東洋」作為一個地名,本來所指範圍甚廣,但到了清末,隨着「西洋」成為中國模仿的對象,身處「東」面的日本竟成功「洋」化,於是「東洋」一詞逐漸專指日本。
此外,古代中國,往往將南洋與西洋混為一談,「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其實包括了今天的南洋。而參考《海國圖志》,「西洋」的劃分非常仔細:小西洋即今之印度洋、大西洋即北大西洋、西南洋即南大西洋、外大西洋即靠近美洲的大西洋。
正因為劃分如此仔細,而且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由西洋引發,烙印太深,所以就算「西力東漸」已成歷史主流、西洋物事漸次取代傳統,曾經中國本位的世界地理在這一點上仍保留至今:「大洋海」已改稱太平洋、「小西洋」已改稱印度洋,但Atlantic Ocean仍然是「王敏德」大西洋。◇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