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各類資金都在不斷逃出中國。雖然中共政府發布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但外資對中國不只是沒有信心,而是不想再被騙。接受調查訪問的166位外企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營運官(COO)中有69%表示,正在從中國轉移出去。

 

 

中國投資專家:外資不會再被騙

各大外資投行的2025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和策略報告紛紛出爐。

高盛預測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從2024年的4.9%,下滑到4.5%。房地產銷售金額下滑9%,面積下滑4%,隱含價格繼續下跌5%。對經濟的拖累維持2024年水平。

摩根士丹利的全球團隊預測2025年中國實際GDP增速下滑至3%,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速下滑到0.1%。其中國團隊更加悲觀,預測2025年中國經濟繼續通縮,因此名義GDP會下滑到3%。結合上面的4%實際GDP和0.1%CPI,這隱含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水平大約-2%。判斷2025年中國企業利潤情況比2024年更加困難。

瑞銀集團預測2025年中國實際GDP增速放緩至4.0%,名義GDP增速放緩至3.8%,隱含物價水平繼續下降。預測2025年房地產銷售面積下降5-10%,新開工面積下降10-15%,房地產投資下降5-10%(三者降幅可能更多接近於區間上限)。

中國投資專家、半夏基金創始合夥人兼基金經理李蓓表示,幾乎所有的外資都認為:2025年中國的GDP增速繼續下滑;2025年低通脹的狀況不會改善;2025年房地產市場會繼續下滑,對經濟構成拖累。

9月份以來,從貨幣到財政到產業政策,刺激性措施密集出爐,中央層級各部委召開了多場新聞發布會,2個月過去了,為甚麼外資還是沒信心?

李蓓表示,與各外資機構交流後發現,外資並不相信當局的經濟刺激措施。

例如,在房地產方面,外資機構認為,「城中村改造去年就推出了,1年過去了沒有多少實質的進展……需要萬億級別的總量,要看到千億級別的規模快速落地才行。」

中共中央對地方10萬億元人民幣的化解債務危機的措施,外資機構認為,「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去置換銀行貸款和高息非標……幾大建築央企,到第三季度,應收賬款還是繼續增加,現金流還是繼續惡化。另外化債只是置換,不是擴張,只是省點利息而已。」

外資機構表示,「需要看到總的社會融資增速的回升,但是到最新的10月份為止,社融增速還在下滑。只要社融增速還是下滑,經濟的回升就沒有持續性。」

外資機構直言,「騙我1次可以,騙我2次可以,不要想騙我3次。看不到事實,光說甚麼,不會再信了。」

調查顯示多數外企不斷從中國撤離

近年來,世界頂級公司將生產和業務轉移出中國的勢頭一直都在加快進行。

美國知名戰略諮詢公司貝恩資本(Bain and Company)日前發布調查報告,接受調查訪問的有166位外企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營運官(COO)。這些外企主管表示,正在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公司佔比69%,比2022年的55%還要高出14個百分點。

這些外企離開中國都去了哪些地方?調查發現,排名前五的目的地是印度次大陸、美國和加拿大、東南亞、西歐和拉美。去印度次大陸的公司佔比39%,去美加的公司佔比16%,去東南亞的公司佔比11%,去西歐的公司佔比10%,去拉美地區的公司佔比8%。

調查報告說,還有越來越多的外企正在將生產和業務回流至本國或者「近岸」至鄰國。

調查發現,表示會讓供應鏈轉移至距離市場更近地點的外企高管的比例今年高達81%,比2022年的63%有了大幅度增加。

貝恩資本公司將外企遷出中國的趨勢歸因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增加和成本的上升。調查報告還說,美國大幅度提高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稅率的可能性將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造成一次新的嚴重打擊。

外資認為中共沒有可信的經濟復甦計劃

中國歐盟商會此前發布報告表示,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對當局是否有可信的計劃來提振疲軟經濟的需求、或者是否會實施長期承諾的改革表示懷疑,他們在中國投資的意願降低,並正對其在華業務進行「重大的戰略反思」。

該商會在最新版本的文件《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24/2025》中表示,在1,700多家會員企業中,許多企業現在已經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它們所面臨的中國景氣低迷的問題可能已經成為長期特徵,而不是新興市場的成長陣痛。

「越來越多的(歐洲)公司已經到達一個臨界點,由於營商挑戰開始超過投資回報,投資者現在正更加嚴格地審查其在華運營。」商會會長彥辭(Jens Eskelund)說。

雖然中共政府的經濟政策制定者稱,他們準備放棄向基礎設施投入大量資金的做法,轉而針對家庭採取新的刺激措施。但是商會表示,歐洲企業對此承諾已普遍存在疲勞感。

該報告說,新千年伊始,中共政府宣布的改革計劃被外國公司視為可信的,但「現在,經過十多年承諾基本上沒有兌現,人們對中國改革承諾的懷疑正在增加」。

歐盟商會還在報告中表示,今年7月份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並未出台任何實質性的新政策,該會議不但無助於緩解外國企業的擔憂,反而表明「國有部門的復甦可能比私營部門更優先,以符合中國更加注重安全的目標」。@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