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伯明翰的鄰居,與丈夫數月前來到英國。我們在港人基督教教會相識;她初時對我充滿戒心。某次,我們經過服裝店,我欣喜地告訴她經常買到打折扣的細碼衣服,因為這裏的人體型較健碩,售不出的多是細碼衫褲鞋襪。她以為我諷刺她身型,立即說:「那是啊,我的大碼身型較難買衣服。」我頓時覺得她像刺蝟,以前一定受過傷害了。閒聊中,發現我們兩家人在香港也是居住同一地區,彼此讚嘆上天巧妙的安排。她漸漸也卸下保護自己的盔甲。
我和外子比他們熟悉這裏的生活習慣,很多時主動告訴他們那間超市價廉美,那裏登記普通科醫生,那裏看牙科質素較佳……兩夫妻喜歡美食,我偶爾邀請他們到家吃火鍋,他們識趣地帶些香港熱門食材,緩解一下我們對廣東菜的思念。他們很快地添置汽車,知道我們沒有私家坐駕,主動邀請我們遊逛郊外及附近的城市,四周尋找特別的菜色。她為人友善、大方及爽快,只是我的感覺像是與她隔了一道河。
他們選擇伯明翰定居的原因是老朋友一家在此生活。她一心認為老朋友會照顧他們,使他們易於適應陌生的環境,特意住在他家鄰近。她和老朋友返同一所教會,可惜他從來沒有把她介紹給其他教友。他和教友一起吃飯歡聚,沒想過預她份兒;他和鄰居一起品嚐點心,也沒有邀請她。老朋友像是刻意跟她和丈夫保持距離。別人有權利別讓她介入他人的友誼,她唯有這樣安慰自己。令她失望的事接二連三。她不懂得登記水費、電費及住宅稅,找他幫忙。他說:「當初我也是自己弄好。」她簡直癲狂了,當初是這位朋友極力鼓勵他們在這裏定居,她才推卻另一位好友的建議。怎知什麼都是獨力應付!丈夫不懂英語,大部分查詢都由她來。一晚,她家的燈泡壞了,臨時臨急,只好請求老朋友借她燈泡,怎知老朋友說:「現在不方便。」她哭過無數次,這就是所謂相識三十載的「死黨」,非常後悔不移居另一朋友的家附近。
我在她情緒低落時出現。她害怕我跟那老朋友一樣,使她寄存希望,然後又讓她失望和傷心。內心渴望的是在適應期間,有人默默關注她的需要,及認同她面對的困境。@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