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少有5個行業領域的產能超過了全球總需求,過剩產能通過出口流向世界,其中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面板是重災區。有分析指出,中共的「中國製造 2025」政策是產能過剩原因。
美國高盛集團分析了中國多個行業領域的產能情況,包括光伏面板、鋰電池、空調、電動汽車、建築機械、鋼鐵和功率半導體(通過控制電流以減少功率損耗的半導體器件)的供需動向。其中,除鋼鐵和功率半導體以外,其他5個行業都陷入了超全球總需求的產能過剩。
被中共官媒宣揚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面板這「新三樣」產業,一直是中共政府重點扶植和發展的產業。但是,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是光伏面板。中國的供應能力達到1,036吉瓦(GW),這是2023年全球需求(533吉瓦)的1.9倍。預計2024年以後中國的供應能力會繼續高於全球需求。目前,中國的全球市佔率已達到86%。
中國的鋰離子電池和電動汽車也陷入產能過剩。中國的電動汽車產能已達到全球電動汽車需求的1.2倍。鋰電池的供應能力是國內需求的3.3倍、全球需求的1.5倍。
中共政府2023年開始提倡對電動汽車、人工智能(AI)等高端製造業擴大投資。為了應對中美緊張的關係,提高了戰略領域的產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紛紛積極投資。中共地方政府也通過低價出售土地使用權、提供稅收優惠和補貼來支援這些投資。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估算數據顯示,中共政府在2009年至2022年期間發放了總額達到1,700億美元左右的補貼。
即使產能過剩情況嚴重,但中共政府擬藉世貿規則推動「新三樣」出口。中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組織北京等地市場監管部門針對美國、歐盟通報的電動汽車充電樁、電池碳足跡等問題進行研究,將在11月份WTO(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委員會第94次會議上提出特別貿易關注議題。
分析指《中國製造2025》政策是產能過剩原因
美國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5月23日與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ASPI)共同舉行線上研討會,邀請多位貿易、汽車產業專家出席,探討拜登政府宣布對一系列中國產品提高關稅的原因、效用及後續效應。
曾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任內擔任代理副貿易代表、現為智庫ASPI副所長的科特勒(Wendy Cutler)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問題彷彿歷史重演,美國過去許多產業都曾經歷類似問題,尤其是太陽能產業。她表示,美國此次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的關稅行動是預防性的,「這算是美國貿易政策的新發展」。
美國汽車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首席執行官博澤拉(John Bozzella)估計,中國汽車製造年產能約五千萬台,本土消費需求約三千萬台,五百萬台出口,等於過剩產能達一千五百萬台。
博澤拉說:「這些過剩的汽車不是通過重組被產業吸收,就是要出口銷往世界各地。這就是目前狀況。」
美國通用汽車前駐印尼高管、現為汽車諮詢公司「敦恩觀點」(Dunne Insights)首席執行官敦恩(Michael Dunne)指出,中國產能過剩是源於2014年底的一項決策,當時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集他的左右手,制定出目前大家所知的「中國製造 2025」(Made in China 2025)政策。
這項政策導致中國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甚至引發價格戰。他透露:「當我跟中國企業談話時,他們告訴我:『我們快死了,我們在國內根本沒賺任何錢。若不出口,就是死路一條。』」
面對國際上的高度關切,中共政府的應對之策是,在所有的官方會議和官媒均不再提及他們最重要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 2025」。但「中國製造 2025」戰略在實現其技術、經濟和軍事野心的努力中繼續發揮核心作用,因為當局仍希望其在戰略性經濟部門佔據支配地位。
儘管中共政府試圖轉移國際上對「中國製造 2025」既定目標的關注,但隨著美國政府對中國的華為和中興等企業採取關稅行動和貿易限制措施,中共政府在繼續執行這項計劃。「中國製造2025」體現了中共政府以犧牲其它國家的利益為代價,採用綜合性、全政府方法使其變成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政權之目標。@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