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遠在茫茫大漠,原始信仰是薩滿,而少林寺位於九州中心,是地道的佛門。二者本無交集,卻因著天命的造化,越走越近。
蒙古南下征討金國,風雲際會下,有位僧人躍入世人的眼界,成為當時的焦點之一。
他就是「萬松行秀」。
萬松15歲出家,勤懇地研讀佛經,經過考試合格成為正式的僧人。
他口才一流,雄辯天下。耶律楚材形容萬松,他的語鋒變化無窮,巍巍凜然猶如萬仞高山,使人難以攀登;每次他滔滔論講,就像萬頃波濤,難以看到邊際。
萬松身在佛門,卻是滿腹將相之才。金朝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金章宗召請他到皇宮說法,並親自相迎,授予他錦織袈裟。章宗外出打獵時,還特意駕臨萬松禪室,詢問佛法要義。
公元1215年,蒙古大軍攻打中都,寺院的僧人為避兵禍,都急切地請萬松禪師南下避難。萬松對眾人說:「難道蒙古人就不知道佛法嗎?」
對於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教,成吉思汗制定自由信奉、平等對待的國策,並豁免各派的賦稅和徭役。
只要寺院不反抗蒙古,蒙古軍也不會侵犯寺院。蒙古軍破城時,萬松正率領僧眾誦唸佛經,軍隊並未侵擾。
公元1229年,元太宗窩闊臺即位,繼續推行自由的信仰國策。少林寺高僧慧慶、慧肅、智資等人奉汗王之命,前往各地擔任僧官,協助汗廷統領天下僧門。元太宗敬重萬松行秀,特別賜他一枚佛牙,尊稱他為「萬松老人」,蒙古汗廷也尊其為「國師」。
得益於蒙古帝王的庇護和扶持,禪風在北方迅速傳揚,有力地輔助了蒙古治國。
忽必烈是一代英主,度量弘大,知人善任。傳說中,他是轉輪王的化身,由於功蓋蒼宇,威德無比,以致感得天人飄灑金花,示現祥瑞。
他為了庇護王朝子民,敕命建造護國寺,為芸芸黎庶祈禱祝福。公元1245年,忽必烈命福裕前往少林寺設立資戒大會,又賜給他田地和財物,派他修建報恩寺。在忽必烈的扶持下,在一次資戒大會中,接受具足戒的僧尼高達十萬人。
忽必烈尊敬禪宗高僧海雲,並向他詢問佛法大義。海雲認為,帝王治理國家,在天命,也在人為,都不離一個「心」字。帝王有仁心,社稷萬民都會安泰。身為王者,如果想知道古今興衰、成敗之事,一定要訪求天下鴻儒、賢才。帝王能常常慮及百姓安危、任賢納諫、賞罰無私,常為百姓謀求福祉,這也是佛法的一層意義。
忽必烈感慨萬分,賜予海雲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待他敬以師禮。
大元國風淳厚古樸,富甲天下。帝國流露的雄渾氣度,和蒙古皇室敬重天地、扶持佛門,有著很大的關係。
禪風廣揚,遍及國土。僧俗大眾棲居少林,或參禪修行,或健身習武。僅大元一朝,就有二千多人到少林寺出家,成為歷代之最。
經世濟民 淡盪金風
大智閒閒、無拘無束的少林僧人,將一腔清雅寄予山林。松間石上,月下風前,無論何時何地,僧眾都會盡情地舒展高潔。在星壇月館之下,那些參禪悟道的逸士,一旦明心大悟,就會掣斷浮華韁繩,如同化身龍象,再次返還世間,濟救芸芸蒼生。
萬松老人教導出很多高足,他的弟子東林志隆、木庵性英、雪庭福裕等人先後住持少林寺,大振山門。
金國興定末年,崇信佛門的寇彥溫等上百家富豪鄉紳施散金銀財物,作為供養佛門的百年資財。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志隆在少林寺開設「藥局」,採摘、購買治療常見疾病的藥物,無償為寺院內外的僧俗大眾治療疾病。少林醫藥由此光大,譽滿天下,濟人無數。
萬松老人還有幾名俗家弟子,例如耶律楚材、李純甫、趙秉文等人,都是金元的名流文士。公元1214年至公元1217年,契丹貴族耶律楚材和志隆一起拜萬松為師,參禪靜修。
萬松授楚材法號「湛然居士」。楚材不懼嚴寒酷暑,忍苦靜修了三年,進入「忘死生,外身世,毀譽不能動,哀樂不能入」的境地。
耶律楚材歸附成吉思汗後,隨扈蒙古大軍西征,全程共計六萬多里。他在途中歷盡艱難險阻,都沒有改變順從天命、輔佐汗廷的志向。楚材位極人臣,為社稷嘔心瀝血,運籌帷幄。
蒙古軍攻打金國,即將攻下汴梁城。大將速不臺認為金人抵抗蒙古時日長久,導致蒙古軍死傷眾多,因此主張屠城。耶律楚材聞訊後,上奏元太宗窩闊臺:「倘若盡殺城民,那些能工巧匠、收藏典籍豐厚的富貴之家,都將銷毀殆盡。空曠的土地上,沒有子民去耕種,要土地又有何益?」
耶律楚材據理以爭,僅在汴梁一地,他就救下了上百萬的百姓。
世人都說佛法可以治心,但不能治國。耶律楚材既能修己正心,又能輔國安民。他輔佐蒙古王治理天下,閒暇之餘,時而焚香參禪,時而彈撥古琴。古調清雅,猶如出世白蓮之馨香,把經世濟民的情懷,傳遍九州四海。
一介衲子 位列王公
自古以來,人們常說德高帝王服。古老的理念,不論語言和民族的差異,都同樣適用。
在少林寺內,有一通蒙元聖旨碑,於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刻立,碑上刻著蒙古皇帝的四道聖旨。其中一道聖旨講到,公元1253年,元憲宗蒙哥敕命少林住持雪庭福裕為都僧省,由他管理漢人僧侶,以及畏兀兒、西番(吐蕃)、河西(原西夏)的僧眾。
蒙哥天賦卓絕,非常敬重神佛,對佛家信仰也有著獨到的理解。一次,他伸出手掌,對近臣比喻道:佛門如手掌,如果不察根本,其它各門競相誇耀,就如同群盲摸象一般。
蒙哥天性寬仁公平,諸國王公願意進入蒙古的鴻羽下,作汗國的子民。
蒙哥選定的少林住持福裕,天資聰穎。福裕九歲(公元1211年)入學,一天就能認識一千多字,鄉里百姓稱他為「聖小兒」。
福裕雙親早逝,孤苦無依。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
老者勸他出家學佛:「只要能誦唸《法華經》就足夠了。」
福裕反問道:「難道佛法中,只有《法華經》嗎?」
老僧被他問住了,獨自思量著,這小兒是個龍象胚珠,心胸廣大,將來一定可成大器。於是,老僧就帶他去投拜休林和尚為師。幾經輾轉,福裕趕赴燕京,跟隨萬松學習禪法。
福裕住持少林,蒙古王賦予他很大的權限。只要福裕認識的僧人,不管對方是否在眼前,福裕都可以自行給他們頒發戒牒文書,使出家人免繳賦稅。
蒙古王還規定,大蒙古國的一些大和尚,可以直呼福裕的名字,但是少林寺僧人不許直呼住持之名。如有僧人不守清規戒律,違背佛門作惡,必須接受住持的懲罰。
福裕去世後,元仁宗在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追封他為晉國公、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並敕命文臣為他立碑。翰林學士程鉅夫撰寫碑文、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書繪、禮部尚書郭貫篆寫碑額。
元朝皇帝對一介僧人賜予如此顯赫的榮耀,可謂榮寵至極。
煙蓋雲幢,影搖少林。千山皓月煙波靜,星斗闌干仙鶴鳴。這是桃花源一樣的美景,也是少林僧人靜修參禪、慧悟之後,豁然明朗的高潔所在。
尋常的山川、明月、星斗,在僧人眼中化為超凡的仙景,讓人流連忘返。大元時期的少林,像是塵寰的智慧男兒,一心立志,撞開千古明月。皓潔的月光遍灑人間,照亮崎嶇坎坷的弘道之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