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江西有一個名士,自以為學識淵博,天下無敵。有一天,他聽說楊萬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氣,於是,提筆給楊萬里寫了一封信,說要親自到楊萬里的家鄉——吉水登門拜訪。

楊萬里回信說:「我很歡迎您的到來,冒昧地向您提一個小小的要求,聽說您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很想親口嚐一嚐滋味,請您來時順便捎帶一點。」

那個名士從未聽說過配鹽幽菽,又拉不下臉面去請教別人,滿街到處亂找也沒有找到,只好空手來到吉水。見到楊萬里,寒暄幾句之後,他便問:「您信中提到的配鹽幽菽是不是賣的地方比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實在抱歉。」

楊萬里聽了哈哈大笑:「你們那裏家家戶戶都有啊!」說著,隨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韻略》,翻開其中一頁,上面明明白白寫著:「豉,配鹽幽菽也」。原來,所謂的配鹽幽菽,就是家家戶戶經常食用的豆豉啊!

名士看了,非常慚愧,這才恍然大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怪只怪自己平日讀書太少,還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把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從此以後,他變得平和謙遜,再也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了。

「六爻」皆吉的謙卦

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的《周易》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其中六十三卦的「六爻」都有吉有凶,只有一卦的「六爻」全是吉,這一卦就是「謙卦」。

卦辭是:「謙:亨,君子有終。」意思是:君子保持謙卑,可以萬事亨通,善始善終。

卦象是:一座大山,不是高聳在地平線上,而是深居於地平線下。

「像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多者用謙以為裒,少者用謙以為益,隨物而與,施不失平也。」

意思是:高山深藏在地中,象徵著謙卑。君子謙卑,多者能積聚更多,少者也能增益。無論多寡,都能從謙卑中受益。

《周易》中對謙卦的解釋是:「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意思是:天、地、鬼神、人都善待謙卑的人,而不待見驕傲自滿的人。謙卑的人,尊貴而光明,雖心處下,卻高潔得難以逾越,可善始善終。

由《周易》的謙卦可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卑乃上上之美德。

堯能謙卑 天下歸心

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堯的謙卑最為後人稱道。

《莊子‧讓王》記載: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宇清平。他舉賢任能,朝野上下,人才濟濟。但他仍認為自己不夠賢能,唯恐埋沒人才,常深入山野,尋查細訪,求賢問道。他曾先後四次將天子位讓於有道名士。

堯說:「天下者,公之者也,凡為公者,賢者為尊,乃行天下之大道也。某德薄才疏,深恐貽誤蒼生。」

賢士們見堯如此謙卑恭讓,無不感佩地說:「憂民深切如斯,無怪臣民呼堯天也!」皆不受位而隱居。

堯還曾拜著名道士蒲伊為師,對他極為恭敬,執弟子之禮,北面而朝之求教。他後來禪位於德才兼備的舜。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說:「堯舜之所以為聖人,就是謙虛到了至誠的境地……君子之道,就是要善于謙光照人,謙恭待人,後己先人。」

周公教子謙卑 成就禮儀之邦

漢初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姓姬,名旦,是中國西周初期的偉大政治家,因為他的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東北),所以被稱為周公。他不但幫助武王滅掉商朝,而且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時,由他攝政,管理國家。

周公雖位高權重,公務繁忙,仍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為魯國的國君。臨行前,周公告誡他說:「你不要因為當了國君就驕傲起來而怠慢士人。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我在國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還是『一沐三握髮,一食三吐哺』,兢兢業業,謙卑待人,總擔心因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呢!」

「你到魯國去,絕對不要因為是國君就看不起人啊!品德高尚而能恭敬者,必定興旺發達;屬地廣大、富庶而能節儉者,必定四境安寧;官高位顯而能謙遜待人者,必定愈受尊敬;兵多將強而不輕敵者,必能取勝;聰明智慧而又自以為愚者,必能不斷進步;學識淵博而自知膚淺,虛心學習者,必定見識日增。這六者都是謙卑的表現。」

「所以《周易》中說,有一種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身,這就是謙卑啊!」

伯禽到了魯國後,謹遵父親的教導,善待臣民,傾心治國,使魯國君臣團結,上下一心,社會風氣也很好。後來,魯國被稱為「禮儀之邦」。

孔子謙卑 成萬世師表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為「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自漢武帝「罷黷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的學說,不僅影響中國幾千年,而且廣傳中國周邊國家,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太宗虛心納諫 開創盛世

如果從秦始皇建帝號算起(公元前221年),至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止(公元1912年),中國有皇帝的歷史有2,100多年。期間,出了兩個「千古一帝」:前一千年,是唐太宗;後一千年,是康熙。

唐太宗之所以被尊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以文治武功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司馬光對唐太宗的評價是:「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自古以來,凡有大才者,常恃才傲物,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更聽不進反對意見。

唐太宗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虛心納諫的英君明主。

貞觀一代,諫臣濟濟,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魏征了。從武德九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26年到643年),魏征向唐太宗諫奏200多條,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等等等等,都被唐太宗採納。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欲到南山巡幸遊玩,一切準備就緒,結果未去。魏征問道:「陛下為何不去了?」唐太宗笑答:「害怕愛卿責怪我,所以不去了。」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給唐太宗上《十漸不克終疏》,歷數唐太宗的十條缺點。唐太宗不僅沒有排拒,相反,「反覆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還將奏疏寫在屏風上,朝夕瞻仰,並令「錄付史司」抄給史館,載入史冊。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時,唐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因唐太宗虛心納諫,朝堂上下,「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

謙卑何以成上上之美德?

我個人體會,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天祐神助謙卑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講到「天」,比如:「人在做,天在看」,「人間私語,天聞如雷」,「人算不如天算」,「人欺天不欺」,「順天則昌,逆天則亡」等,這個「天」是甚麼?就是神。

《說文》云:「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永遠是人頭頂上的那個「一」。

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信神敬神的人認為,是神創造了宇宙、天、地、人、萬事萬物,是神掌管著宇宙、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

人只有信神敬神,遵循神給人留下的道德規範生活,方可得天祐神助。

在神創造的茫茫天宇中,人是非常渺小的,人的知識也是非常有限的。人只有心懷謙卑,信神敬神,才能得到神啟的智慧、勇氣和力量,才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第二,謙卑好處多多。

謙卑的人,懂得尊重人,待人彬彬有禮,皆謙謙君子也。

《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孟子說,「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心懷謙卑,才能無分別心地尊重相遇的人,得到貴人的指點、幫助、提攜;才能不恥下問,禮賢下士,選賢任能;才能和合上下,平衡左右,修內安外。

謙卑的人,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

個人的才智再高,也是有限的。即使如孔子這樣的「至聖先人」,如唐太宗這樣的「千古一帝」,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有其侷限性,要做好人,成大事,必須集思廣益。這樣,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至關重要。唯有心懷謙卑者,才能從善如流。

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他常用的盆上刻了一句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理解,這個「新」包括品德的完善,知識的更新,事業的進步等。要做到這些「新」,必須聽得進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唯有心懷謙卑者,才能擇善而從。

謙卑的人,不與人爭。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總是往低處流,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高下,水流的最低處,往往是眾人不想呆的地方。上善之人,就有像水一樣的品性。

謙卑之人,是可以像水一樣,把自己擺在最低的那個位置的人,也就是能夠徹底放下自我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名氣多大,才智多高,功勞多大,都是不會與人爭高下的。

不與人爭者,必有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寬廣胸懷。

老子還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那就是超凡脫俗,成就了至大、至剛、至善。

結語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古今中外,舉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大成就者,無一不是懷謙卑之心,養謙卑之德,行謙卑之道,而獲天祐神助者。

中共當政75年,不斷鼓吹無神論;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狂傲至極,害人害己害子孫;到如今,已到了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的地步。

在歷史已進入「天滅中共」的特殊歷史時刻,唯有回歸傳統道德,常懷謙卑之心,國能新,民能新,萬物能新。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