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錫菲(Sheffield)街頭、公園,七月至九月期間,常常出現一輛黑色大傘的電單車作為「流動博物館」(Harcourt Road Mobile Museum),分享當地的一條街道——夏愨道(Harcourt Road)的歷史與香港的關聯,香港藝術家、前灣仔區議員張嘉莉和她的先生阿金,深入當地社區做口述歷史訪問。張嘉莉認為,香港的歷史與英國的歷史環環相扣,有許多連結,因此希望透過藝術活動,建立起兩地的文化關聯。

香港藝術家阿金在英國錫菲的夏愨道(Harcourt Road)上。(C&G Artpartment提供)
香港藝術家阿金在英國錫菲的夏愨道(Harcourt Road)上。(C&G Artpartment提供)

香港藝術家、前灣仔區議員張嘉莉和她的先生阿金深入英國社區,向當地人分享港英夏愨道的研究成果。(Charles Lo提供)
香港藝術家、前灣仔區議員張嘉莉和她的先生阿金深入英國社區,向當地人分享港英夏愨道的研究成果。(Charles Lo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電單車。(Clara Cheung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電單車。(Clara Cheung提供)

港英兩地的夏愨道

這個似曾相識的街道名——夏愨道,在香港的命名來源於二戰期間負責指揮皇家海軍艦隊的夏愨將軍。1945年日軍戰敗,香港重光,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夏愨道。

此街道在香港人的記憶中有著重要地位,尤其不能忘記2014年9月28日傍晚,位於香港金鐘的夏愨道,87枚催淚彈在這條路上引爆,抗爭者以雨傘抵檔催淚彈,於是有了「雨傘運動」之稱,隨後民主派人士爆發了為期 79日的佔中運動,成為香港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而夏愨道時光流轉,10年後的香港已變色,亦有一批追求民主的香港人移民海外。在英國錫菲原來也有一條與香港同名的道路——Harcourt Road,背後也承載著一段與民主運動相關的歷史,1990年在英國發生的一項反對人頭稅的社會事件影響深遠。C&G Artpartment藝術家張嘉莉和阿金,兩個月前啟動了一項特別的研究計劃,申請到當地National Heritage Lottery Fund的資助,以Harcourt Road為題材,深入錫菲社區,記錄當地居民和新移民到英國的香港人的口述歷史,並收集相關文物,尋覓港英夏愨道之間的故事。他們希望透過文化作為橋樑,連結香港與英國。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今年6月30日,C&G Artpartment在英國正式落地全新展覽空間,張嘉莉希望善用這一空間與當地人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藉9月28日的雨傘運動十周年紀念日,將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夏愨道流動博物館」的第一階段展覽,呈現部份港英兩地歷史的研究成果,並邀請到2019反送中運動銀髮族發起人之一、現今72歲的楊寶熙舉辦「有聚有散」分享會,又有攝影師蕭偉恒自28日起的「鐵馬‧索帶‧希望」攝影展,首度公開一系列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的攝影作品。

9月28日起將在英國C&G Artpartment舉行的「鐵馬‧索帶‧希望」攝影展。(C&G Artpartment提供)
9月28日起將在英國C&G Artpartment舉行的「鐵馬‧索帶‧希望」攝影展。(C&G Artpartment提供)

勾起香港記憶的英國街道

「夏愨道的計劃開始於兩年前,我們有這個想法就是想比較香港和Sheffield這邊的街道,除了第一次我們很多香港人來到英國,或者去到世界各地居住的時候,離散的心情可能令我們特別關注,在世界各地和香港有關的一些元素,尤其是去英國,很多街名勾起我們對香港的記憶。」

張嘉莉在2021年7月舉家移民英國錫菲,漫步在街頭,一些街道名稱讓她感到似曾相識:Peel Street、Waterloo Walk、Harcourt Road、Wellington Street⋯⋯這些不就是香港的卑利街、窩打老道、夏慤道、威靈頓街嗎?曾在港任職大學講師、充滿好奇心的她頗有興趣研究這些街道背後的歷史。

阿金(左)和張嘉莉(右)2007年創辦C&G Artpartment,如今移師英國,秉持著藝術融入社區的理念。(Laure Astill提供)
阿金(左)和張嘉莉(右)2007年創辦C&G Artpartment,如今移師英國,秉持著藝術融入社區的理念。(Laure Astill提供)

在香港時,自2007年創辦C&G Artpartment,張嘉莉和阿金也秉持著藝術融入社區的理念,深入香港社區探究文化故事。在林林種種的英國街道中,她優先選了「夏慤道」作為研究的起點,「在香港的夏慤道是我們吃最多催淚煙的地方,也是啟動了整個雨傘佔領運動的開始,於是在那裡引發了旺角和銅鑼灣的佔領區,我想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佔領區裡面,除了政治上的爭取凝聚我們之外,就是看到很多很有創意和自發的社區組織的事情發生。而來到英國,我也感受到一樣的社區街坊組織的力量,再深入跟他們訪問得知,原來Sheffield的Harcourt Road也是他們一個全國性的民主運動的開始。」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lara Cheung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lara Cheung提供)

張嘉莉講述,直接凝聚到Harcourt Road街坊的事件是1990年,在1987年到1990年期間,當時英國政府倡議徵人頭稅,引發了軒然大波,當地很多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都要徵人頭稅,不同地區形成了反對人頭稅的小組,去抵抗這個不公義的運動,在錫菲地區的街坊也有著他們獨特的故事,於是她就以此為背景找到當地街坊採訪,做口述歷史的紀錄。她分享:「當時他們真的成功爭取到,在這個社會運動中,有很多共同進退和有默契的街坊朋友,這個情懷和香港很相似。」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談及夏愨道對香港人的意義,張嘉莉說:「正是因為佔領的空間凝聚了我們這群人,令我們覺得可以維持,一起去做多點事情,所以這次『夏愨道展覽』也是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用視覺藝術展覽的方式呈現。這只是一個開始,研究還在進行中,我們除了訪問當地人外,還訪問香港人的記憶,希望這些研究成果未來可放在錫菲市政府的文獻內。」

和在香港一樣,張嘉莉仍喜歡「落區」與當地街坊分享文化藝術。(Charles Lo提供)
和在香港一樣,張嘉莉仍喜歡「落區」與當地街坊分享文化藝術。(Charles Lo提供)

和在香港一樣,張嘉莉仍喜歡「落區」與當地街坊分享文化藝術。(Charles Lo提供)
和在香港一樣,張嘉莉仍喜歡「落區」與當地街坊分享文化藝術。(Charles Lo提供)

張嘉莉鼓勵孩子透過藝術創作認識文化。(Clara Cheung提供)
張嘉莉鼓勵孩子透過藝術創作認識文化。(Clara Cheung提供)

夏愨道在英國 充滿溫情的社區空間

張嘉莉在香港時曾經作為灣仔區的民選議員,丈夫阿金過去又是做社工,對於社區關懷的議題,她總有一番情懷。移民英國,她也不忘關心社區的點滴。在英國她同樣體會到了人文關懷。

她分享了當地的一個小故事:「在這條夏愨道我們都很想支持街坊完成一個心願,在夏愨道有一位老人家Penny,她在幾年前過世了,她一直很關心社區,例如她和先生幫社區內的一個十字路口爭取做行人過路處的紅綠燈,其實爭取了超過十年才落成,可惜她沒有見證到落成的時刻,她就過世了。所以街坊很想將這個路口命名為Penny過路處,幫這個過路處樹立一個牌,並舉行一個落成儀式。這個儀式最重要是讓更多人知道,每一個社區的建設都得來不易,一是要珍惜,二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地區歷史,三是人人的力量都很重要,即使只是少量的街坊,但聚在一起,慢慢可以累積更多的東西,可以改變更多的事情。」

回看香港的夏愨道,除了民主運動外,也有一些溫馨的小插曲,在做研究中她發現了一些舊照片,發現在當時的佔領區內,其實有一個社區農田,耕種食物,這是一個民主與生活結合的現象,這一切亦收錄在今次的研究中,與眾人共享。@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Harcourt Road Mobile Museum)展覽詳情:https://harcourtroad.co.uk/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夏愨道流動博物館」介紹港英兩地的歷史文化。(Charles Lo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