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灣仔跑馬地選區議員張嘉莉(Clara),去年7月舉家移民英國錫菲(Sheffield),熱愛藝術的她這一年來走訪不少英國城市參觀當地展館,與當地藝術家交流,聯絡不同的藝術空間策劃展覽。回顧一年的移民生活,從日常起居到融入新的圈子工作,她認為適應起來難度不大,在英國的生活讓她更加珍惜「香港人」這一身份,希望在英國延續藝術生涯持續為港人發聲。

張嘉莉到英國牛津Oxford與藝術家交流。(受訪者提供)
張嘉莉到英國牛津Oxford與藝術家交流。(受訪者提供)

即使對要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百般不捨,面對中共「紅線」的步步逼近,Clara和丈夫還是做了移民決定:「離開香港的時候是很倉促的。可能做藝術的人有比較強的適應力吧,我也是見步行步,重新和不同的藝術單位建立聯繫,在不同的空間策劃展覽。」首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今年5、6月分別在曼城和錫菲舉行,不久前落下帷幕,給予參觀者反思。Clara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端,盼在英國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理想的事業。

Clara企劃的首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今年6月在錫菲舉行。(受訪者提供)
Clara企劃的首個藝術展《24901哩紅線藝術展》今年6月在錫菲舉行。(受訪者提供)

反思殖民時期歷史與藝術活動 異鄉重塑港人身份

Clara覺得這幾年港人在文化方面的品味有所改變:「20年前怎會聽到人說『我要去看紀錄片』,多數都是看娛樂方向的電影和節目,但今時今日大家在文化上的渴求不同,例如《時代革命》在海外票房很好,可能我們香港人的質地都改變了。」

Clara盼在英國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理想的藝術事業。(受訪者提供)
Clara盼在英國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理想的藝術事業。(受訪者提供)

參與英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Clara發現近年來英國的學術界或者藝術界有個趨勢,有的學者對追溯英國戰前、戰後的殖民地歷史頗有興趣,反思這段歷史時期英國在香港扮演的角色,香港經歷殖民時期的變化等等。Clara分享:「英國殖民史上,香港是一個例子,英國的研究也想追溯當時的歷史,幫助英國人去構建自己的身份。那麼香港人被殖民,當時的生活是怎樣的?英國殖民的管制有甚麼變化?這種尋找身份的過程,是要透過互動、溝通才能做到。」她舉例,港英政府在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後,曾經舉辦過一個「Hong Kong Art Today」(今日的香港藝術)藝術展,展出65名藝術家共120件展品,是首個以香港藝術為主題的展覽。從那時候起,亦有許多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去到倫敦、曼切斯特等地展覽,促成了文化交流。

如今來到天翻地覆變化的2022年,Clara想花一些時間回看香港經歷的那段殖民歷史:「我們回顧殖民時期,香港人怎樣表現自己,在英國等地怎樣介紹自己,這些歷史會不會給到今時今日的我們一些靈感,找到一些關聯?」在英國,Clara仍願意落區擺街站,透過一些社區活動和當地人交流。談天中,她發現,原來不少外國人都曾經拜訪香港或者有些與香港的聯絡。有的人告訴她,自己去過多次香港,或者有親戚朋友在港工作,這讓她很意外。錫菲並非英國最大的城市,香港在世界上也只是個彈丸之地,但沒想到可以被那麼多人認識,有一些生命中的交集,令她十分欣慰:「我都相信接下來香港人和英國人會有更多的交流,可以互相幫忙做一個文化身份的建構。」

Clara在錫菲以單車代步。(受訪者提供)
Clara在錫菲以單車代步。(受訪者提供)

重新定位生活重心 平衡家庭注重健康身心

過去在港的工作總是將生活填滿,Clara到了英國後逐漸調整生活節奏,學會慢慢放下自己「心急」的一面:「香港人好的方面是有效率,不好的方面是心急,應該要取得平衡。」她舉例,在錫菲的節奏比較慢,交通基礎設施也不如香港便捷,巴士班次稀疏,人們習慣以單車代步:「這裏的路面相對香港不是那麼繁忙,是另一種的生活模式。我住的附近,雖然沒有專用單車徑,但路面騎車還是很安全的,汽車都會禮讓。」她非常珍惜英國有陽光的天氣,當地人也會抓緊時間在好天氣時外出野餐和跑步,這種感覺在香港體會沒有那麼深。

Clara分享,在英國生活方式多為自家煮食。(受訪者提供)
Clara分享,在英國生活方式多為自家煮食。(受訪者提供)

另一個改變Clara生活方式的是自家煮食,過去在港時外出吃飯太方便,但在英國生活想吃中餐,基本要自家製。她發現身邊的朋友移英後都搖身變成了「廚神」,學會自家製叉燒、魚蛋、手打牛丸等等,過去在港從未想過自家製的美食,來到英國後都嘗試去做。

「大家在社交媒體分享不同的食譜,反而我看到另一個渠道凝聚到香港人,承傳飲食文化。原來來到這裏用哪些材料,也都可以製作出潮州魚蛋的質地,大家都會專研這些食譜,我覺得都是一個很好飲食文化的承傳機會。」她笑言英國的廚房大,為一家人在廚房一齊下廚有了很好的條件,能夠拉近親子關係:「這裏的廚房大一些,大人和小朋友很樂意在廚房試煮,這個空間可以幫到你在生活上的細節有一定改變,這個感受令我感覺有趣。當然大家知道,以往香港的忙,會令我們錯失了很多東西。」

英國錫菲的自然風光。(受訪者提供)
英國錫菲的自然風光。(受訪者提供)

Clara比在港多了休閒的時間,假期會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受訪者提供)
Clara比在港多了休閒的時間,假期會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受訪者提供)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Clara認為孩子在英國讀書更有利身心發展:「大部分香港學生來英國讀中小學,是覺得舒服的,因為香港真的太多功課,這裏比較自由,可以給多些空間你自己去計劃自己的學習,放學沒有功課帶回家,給你自己安排時間,吸收不同的知識。」

Clara在英國更加珍惜有陽光的日子,泛舟湖上,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受訪者提供)
Clara在英國更加珍惜有陽光的日子,泛舟湖上,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受訪者提供)

*********

離港一年,思鄉之情仍瀰漫在Clara的心間。在錫菲街頭漫步,一些街名讓她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如Peel Street、Waterloo Walk、Harcourt Road、Wellington Street等等,讓她想起了香港的卑利街、窩打老道、夏慤道、威靈頓街,在和當地人交談時,就有了話題可以談:「這條街,我在香港經常走的呢!」人在異鄉,哪怕是一個與昔日有關聯的字句,都會勾起她漫長的記憶。她和藝術拍檔即將展開一個關於錫菲和香港共有的街名之郵件藝術活動(mail art project),將不同地域的朋友透過可以傳遞的藝術聯繫起來。藝術與生活不可分割,創作自由是她一直堅守的信念。Clara盼以一己之力,繼續在異鄉發光發熱,把港人的精神和歷史延續下去。◇

在錫菲街頭漫步,一些街名讓Clara感到熟悉,如Harcourt Road讓她想起了香港的夏慤道。(受訪者提供)
在錫菲街頭漫步,一些街名讓Clara感到熟悉,如Harcourt Road讓她想起了香港的夏慤道。(受訪者提供)

錫菲的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受訪者提供)
錫菲的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受訪者提供)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