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的療程長、自費價格不斐,多數患者形容如同在口腔內「裝了一輛車」,難免抱持較高期待,希望成果能一勞永逸,但是植牙過程不如預期順利時,也很容易引發爭議。台灣藥害救濟基金會為了解開民眾對植牙溝通的疑問,邀請台灣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陳吉龍解析常見的4個植牙溝通迷思。
陳吉龍說,一輛車要能開得久,除了車子合格出廠,上路後也必須靠車主維持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定期回廠保養,而植牙「這輛車」也必須靠醫病合作、順暢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此列出臨床上常見的4個植牙溝通迷思,並分別予以解析。
迷思1:植牙不會壞?
解析:植牙壽命取決使用習慣和健康狀態
植牙是取代拔掉的自然牙,不代表功能比較強大,如果沒有做好清潔,或是刻意咬很硬的食物,就會降低植牙的使用壽命。舉例來說,駕駛經常急煞車,或是刻意開在崎嶇的路上,也沒有按照規定的里程數回廠保養,就算是開再好的車也會壞。
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影響植牙的效果,比如罹患牙周病、骨質疏鬆、糖尿病、頭頸部癌症,或是鄰近牙齒有蛀牙、發炎等問題未處理,雖然不是直接損及植牙,但容易破壞植體的支撐環境,如同樹木的地基被淘空導致傾倒。
牙醫師完成植牙後,追蹤1年內都有正常使用,即是醫療端定義的手術成功。然而,要達到患者希望的一勞永逸,醫病必須建立植牙維護的合作共識;臨床上有患者植牙使用20年以上,要訣就是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保持身體健康。
反之,有患者植牙沒幾年就出問題,通常是衛生習慣不佳、沒有定期追蹤檢查,或是身體出了狀況而不自知。
曾經遇過患者的牙周病一直未改善,因而懷疑不只是牙齒的問題,於是提醒患者要去做其它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惹禍;所以此時就必須先治療糖尿病,才能避免植體持續受破壞。
迷思2:修補為甚麼要付費?
解析:耗材不在保固範圍
修補植牙是否要付費,也是常見的爭議來源,部份病人認為既然植牙有保固,後續也應該要免費修補。
事實上,一般植牙的保固只限人工牙根,上面的牙冠一使用就會開始磨損,這類耗材不在保固範圍,就像車輛的保固範圍主要是引擎,但輪胎、煞車皮屬於耗材,如果有必要更換時,仍是需要付費。
要避免這類認知的落差,建議牙醫師除了做到完整的術前告知和患者的知情同意之外,最好能仿照合約精神,於治療計劃載明雙方權利義務、保固範圍和條件,以及使用的植牙系統品牌和型號,項目愈清楚愈能促進雙方拉近認知,也能減少後續爭議。
迷思3:不滿意就換牙醫師?
解析:採用的植牙系統大不同
現今就醫的可近性高,更換不同醫師看診是家常便飯,但在植牙過程中,「換牙醫師」對患者來說並非首選的解決方式;因為植牙系統的品項高達上百種,每一位牙醫師使用的不一定相同,只依靠目測看不出來,因此換牙醫師很可能需要「從頭來過」,所以植牙前務必與牙醫師充份討論治療計劃。
而且植牙畢竟是外來物,適應期需要幾周,甚至1~2個月,如果患者出現植牙卡卡的、疼痛、腫脹、出血等情況,一定要立即回診,讓原本 進行植牙的牙醫師協助處理或調整。
此外,患者必須知道使用的植牙系統品牌,並妥善保存紀錄,有助於後續的維修;因為植牙數十年之後,已過了病歷的法定保存期限,也可能遇到診所歇業或醫師離職,如果患者沒有留存相關紀錄,恐成為難以維修的「植牙孤兒」。
迷思4:不舒服才找牙醫師?
解析:定期檢查才能延長植牙使用期
民眾不要等到不舒服時才找牙醫師,應該定期檢查牙齒,避免小病灶拖延成大問題,有助於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期;至於植牙後的牙齒保養方式,其實就與自然牙一樣,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正確使用、定期回診,就是延長植牙使用期的不二法門。
陳吉龍補充說,現今資訊發達,通過網絡搜尋可以找到許多植牙的資訊,但諮詢身邊有植牙經驗的親友,詢問對方與該牙醫師互動的過程和感受,會比網絡評論來得真實。
此外,民眾最好要有固定的牙醫師,好處是比較熟悉自己的口腔狀況、疾病史,而且植牙需要比較長的療程,醫病雙方在有互信的基礎之下,溝通植牙的細節更容易建立共識,有助於提升植牙的滿意度和使用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