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個社交平台流傳的一段錄音顯示,河北唐山一家公司被山東菏澤成武縣市場監管局打擊網絡傳銷,擬罰沒人民幣2,558萬元。疑似該局工作人員與涉案企業就罰沒金額「談判」時,聲稱「扶持一個企業我沒本事,幹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並透露每年要完成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政績」。

山東執法人員稱「幹垮一個企業太簡單」

據上游新聞、封面新聞報道,該事件與菏澤市成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的一起涉嫌「網絡傳銷」案有關。2024年7月29日,成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的《行政處罰告知書》顯示,除沒收違法所得外,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對3家涉事企業進行了共計540萬元的處罰。

據陸媒獲取的案件相關情況顯示,涉事企業在投訴材料中提到,在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中,成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張某存在諸多執法不合理、不規範的情況,其中包括與企業溝通中發表的言論。

錄音中,張某稱:「說句難聽的,扶持一個企業我真沒那本事,幹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抓住一點小問題,一放大這個企業就要完了。」

對於企業提出可以提供合同等證據配合調查,該工作人員又表示:「提供也好,不提供也罷,只要協商不好,一切都等於是作廢。」同時,該執法人員還提到,(今年)5,000萬政績完成了2,100(萬)了,還差2,900(萬)。

天眼查顯示,涉案的巴克(唐山)醫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相關公司,曾因保健品虛假宣傳、產品標籤不符合預包裝食品要求等,先後被公司所在地的唐山市場監管局罰沒66萬餘元。

8月14日,成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涉事執法人員張某對於5,000萬元政績的說法回應稱,當時只是順口說的,只是想讓企業積極配合。

市監局被指借「打擊傳銷」名義搞錢

不過,據新浪財經13日報道,在代理律師看來,上述巴克公司案是典型的無權管轄、趨利執法。在沒有管轄權、還未作出行政處罰的情況下,成武縣市監局就以「防止當事人轉移或隱匿涉傳資金」為由,申請凍結了相關公司、個人帳戶9,445萬元資金。

更為荒唐的是,成武縣市監局還以拖延辦案、繼續凍結資金為要挾,指定「關係律師」就處罰數額討價還價。

相關的代理律師發現,巴克公司的經歷不是唯一的。經網絡初步檢索,成武縣市場監管局自2020年以來,以涉嫌傳銷為由,申請凍結托普朗寧(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連長興島經濟區經道堂職業培訓學校有限公司、禧愛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中康明視科技發展(海口)有限公司、杭州躍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名下存款累計7.81億元之多,儼然在成武縣形成「打傳(打擊傳銷)經濟」。

據報道,所謂「打傳經濟」,係以能否查扣資金作為是否查辦的標準,盯著外地公司,製造管轄、創造案件,趨利性執法。

借「打傳」名義搞錢 並非山東一地

其實,山東成武市監局借打傳名義搞錢,並不是甚麼新鮮手段,湖北的天門市對此手法也非常熟稔。

據知情人介紹,官方所謂的匿名舉報,往往是當地相關部門安排人先打下相關銷售平台進行潛水,然後誘導收集所謂的證據,從而藉此進行處罰。

上述報道引發網民關注和熱議。

不少網民發表評論:「這就是我們成武縣的事業單位,很可怕,缺錢了就找點理由,給你罰點錢。」「說的是大實話,山東整體營商環境就這樣,不對民營企業吃拿卡要收入怎麼保證?要不都想拿編制呢。」

「許多北方官員,不懂尊重企業、保護企業,捏死企業就像捏死一隻螞蟻。」「我居住的廣東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專門針對沒有關係戶的企業。」

「罰款都有指標的,只是有些部門不會公開承認,有的部門會採取其它方式。」「就這麼繼續下去,差不多都幹倒了看你們還盤剝誰!」「想起《大明王朝1566》裏的一句名言: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

地方政府稅收下降 山東等13省非稅收入大漲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經濟持續萎縮,中共當局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出現下滑,而非稅收入卻出現增長。非稅收入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等。

據經濟觀察網統計發現,已公布財政收入和非稅收入分項數據的15個省份中,僅重慶、陝西兩地非稅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下降,北京、天津、山西、山東等13省份非稅收入佔比同比上升。其中,福建2024年上半年非稅收入佔比達到42.3%。

一位地方財政部門負責人告訴陸媒,非稅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稅源不足,在現有稅源難以支撐財政收入增長預期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深挖非稅收入增收潛力。

所謂非稅收入中的「罰沒收入」一向備受詬病。近兩年,中國多地出現天價罰單。其中有一位老人因銷售不合格芹菜獲利14元,收到了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罰款兩次共計10萬元的罰單。#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