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初的環球股災,出現87股災之後另一次「黑色星期一」,日股周一單日急跌12%,創1987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緊接的歐股、美股均出現明顯沽壓,道指跌逾1,000點,納指收市仍跌逾3%,市場一度揣測聯儲局需要緊急減息半厘。今次股災觸發點是日本央行出乎意外加息,令日圓利差交易拆倉,加上美國就業數據不理想,加深經濟衰退憂慮,雙重打擊觸發金融市場震盪。
回顧以往,市場大跌造成破壞性影響的極端例子包括1987年的股災,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長期資本管理(LTCM)破產,還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歷史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如果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雷曼倒閉引發的金融海嘯比較,今次的金融危機更像1987年全球股災,而非另外兩次災難。
回顧1987年,美國股市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標普500指數在當年10月份的「黑色星期一」下跌超過20%。但隨後,由於聯儲局向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經紀商沒有出現違約,當局亦未見有緊急減息。市場在兩年內收復了所有失地,美國經濟也安然無恙。
萬幸的是,1987年的股災只對市場本身造成了衝擊:市場上漲,然後下跌,實體經濟沒有受到傷害。而今次股災帶來效應亦與1987年相似,全球股市經歷一輪急跌之後,很快收復了大部份失地,然而更多人思考的問題是,2024年的今日,美國以至全球經濟是否可以同樣避免衰退?
翻查歷史數據,美國近40年曾出現4次經濟衰退,包括1990年、2001年、2008年、2020年,無獨有偶,當2年和10年期債息「由倒掛轉到復常」的時間點,皆是經濟陷入衰退的前奏,就算因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引發的那一次,也沒有例外。今輪長短債息「倒掛」始於2022年7月,至今已超過400日,到去年第三季差距擴闊到負1.3厘才掉頭,上周已縮至約負0.125厘,一旦「轉正」,也許就是衰退降臨時。
值得留意的是,若果越來越多人認同美國經濟前景黯淡,衰退恐將加速「自我實現」,股市或難獨善其身,特別是近日當地銀行體系出現美元嚴重短缺,代表流動性亮起紅燈,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仍不容抹殺。
中港股市成資金「避風港」? 「東升西降」恐難實現
值得注意是,環球股市早前因日圓拆倉潮觸發巨震,避險情緒一度高漲,日股周一單日急跌12%,緊接的歐股、美股均出現明顯沽壓,納指收市仍跌逾3%,但港股及A股結果卻像不關事似的,恒指象徵式跌200幾點。到周二日股大幅反彈逾一成,港股卻反其道而行,全星期計恒指周五錄得三連升收復萬七關,全星期計累升0.85%或144點,且跑贏亞洲區主要股市。
這是否代表港股就出現傳說中的「東升西降」? 值得注意是,與港股相比,內地A股表現更「不爭氣」,滬指全周計仍要報跌,至今未能重返2,900點關,周五兩市成交額更跌至近兩年最少,而「滬深股通」年初至今更累計由淨吸資轉為輕微淨走資,反映內地投資者及外資對吸納A股熱情欠奉。
「東升西降」可謂當前中港股市投資者最想知道的事。在過去的金融危機,港股由於流動性強,資金又自由進出,加上當局甚少施加像限制沽空的「反市場行為」,當全球股市出現拋售潮,港股往往是「身先士卒」,成為被資金拋售對象,甚至很多時是外資首先沽貨套現、再到其它市場補倉,因此港股才有「ATM提款機」的外號,這在1998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沬、2008金融海嘯均是屢見不爽。
但今次環球股災,港股卻變成「置身事外」。瑞銀認為,即使近期美股、日股出現大調整,資金仍未大規模重返中港股市,反而傾向投入在印度,因看好當地能成「第二個中國」,坦言投資者仍等待內地推出更大規的刺激政策及措施,尤其是拯救房地產市場,相信要屆時資金才有機會重投中國市場。
摩根士丹利亦指,中港股市不太可能成為投資避險天堂,特別是內地宏觀經濟及全球不確定性上升夾擊下,成為吸引投資的主要障礙,即使中國與其它市場關聯度低,但投資者仍採取相對審慎態度,因此不太可能成為投資者的避險天堂。
港股在2019年前是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IPO 上市多年排名全球第一,但近年股市走勢卻與國際市場變得不再接軌。美股日股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攀升,標普500指數依然高企,日經指數在一個月前,亦曾突破40,000點關口,然而港股走勢卻大幅落後,恒指連跌4年創有紀錄最長跌市,今年雖曾攀升至萬九點以上,高位與兩萬關距離不足400點,不過轉眼之間,又重回萬六至萬七點附近,恒指現水平與去年底比較,變化其實不大,但對比其它主要股市的相對亮麗表現,也很難怪責投資者為何會對港股失去耐性。
那麼究竟是誰「邊緣化」了港股?正如上文提到,港股仍然有資金進出自由,監管機構亦未見施加太大限制,但現時港股最大的問題,就是欠缺流動性。因為政治特別是地緣政治轉變,外資基本上已經缺席香港市場,目前仍在港管理的外資大行,其實只是在做內地資金生意,而最近亦不得不因為內地經濟欠理想而收縮規模。
這是一個「半杯水」理論,你可以說中港股市成為資金「避風港」,但很難期望資金會因為外圍不穩而調入;相反,現實是港股已被「邊緣化」,對外資來說已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金融「棄將」。或許恒指跌至一定水平資金會趁機入市搏反彈,但期望資金會大規模重新投入顯然就是不設實際。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