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正進行兩個月公眾諮詢,諮詢期本周日(28日)結束。長春社今日(23日)在社交平台Facebook指,今次「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的整體規劃方向偏重硬件提升,但「南保育」的大原則在今次的建議中卻未能充份體現出來,令人擔心「南保育」原則淪為口號。
長春社批評,在2021年,可持績大嶼辦事處完成了《《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 – 可行性研究》(《生態研究》),後,為貝澳及水口提出不少保育建議,包括修復現有的沼澤和季節性濕草地生境;停止現時對生態造成干擾的土地用途,並還原為沼澤等,同時亦曾提及貝澳及水口的保育核心,長遠有潛力創立一個「自然公園」,然而這些建議未有出現在「走廊」中,也未有交代任何落實進度。
除了生態保育的建議推進緩慢,長春社指,就連文化保育亦一樣。2022年完成的《大嶼山貝澳、水口鄰近地區文化及歷史研究》(《文化研究》),為南大嶼建議一套文化歷史保育的策略,當中已提出多項文化保育措施,更有短中長期落實安排,如「保育貝澳濕地成為農業歷史文化地標」、「推廣貝澳非遺:客家舞麒麟」,但大部份的建議,同在「走廊」的諮詢文件中並無交代。
長春社指出,《生態研究》估計當「走廊」建議的設施落成使用後,旅客數目將在假日增加每天共約4,000至最多6,000人,故此建議增加交通配套及住宿設施,以應付增加的需求,包括在長沙興建碼頭,讓訪客可由市區、離島及大嶼山其它景點乘船前往。
環團擔憂這些「跳島遊」或加劇對毗鄰島嶼環境的影響。長春社解釋,南大嶼毗鄰的小島如周公島、交椅洲、喜靈洲等,本身人跡罕至,無論島上或沿岸水域都錄得具保育價值物種,推廣島嶼旅遊或增加更多登島活動,甚至在這些島嶼上興建碼頭等相關配套設施,嚴重干擾這些小島的生態環境。
最後,長春社認為,粗放式的大眾旅遊,以景點、遊客數量取勝,並不切合南大嶼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期望政府在南大嶼的規劃上,應落實三點。其一是,貫徹「南保育」總體規劃原則,加快推進生態、文化歷史保育措施;其二是,對任何康樂活動、建設須作有效管制及監察;其三是,持續評估南大嶼的環境承載量,避免過量遊客湧入南大嶼,干擾當地環境及居民。@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