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料,炸出了美國經濟、貨幣政策和債券市場的轉捩點。六月CPI通脹弱過市場預期,顯示出美國經濟和物價進一步冷卻,為接下來聯儲減息打開了大門。消息傳來,債券市場一片漲聲,收復了今年來的所有失地。

市場普遍看好FOMC九月份減息,資金從科技巨頭股票移向實體經濟股票,並引領全球股市走強。美元指數迅速下滑,日圓、歐元、英鎊匯率反彈。石油和大宗商品上周走低,黃金價格上揚。拜登深陷退選漩渦。

美國六月份CPI錄得3%,核心CPI為3.3%,雙雙低過分析員的預期中位數。如果使用三個月平均值,CPI僅略高於政策目標2%。聯儲主席鮑威爾剛說出「需要更多的好資料」,才能有足夠的信心考慮減息,話音未落新的「好資料」就現身了。市場對此反應強烈,美國債收益率全線走低,LSEG資料顯示資金預期九月減息一碼的概率已經升至接近100%,vs資料發布前的72%。

最新通脹資料支援筆者一直預言的最早九月減息,今年減息兩碼。不過,聯儲可能要再等一等才會徹底轉身。六月份通脹回落超預期,和汽油價格下跌有關,更和機票、酒店、二手車大幅向下有關,這些因素都比較波動。最重要的是,住房成本大幅下挫,租金通脹周期長、滯後突出,在CPI中的權重又特別大。這次CPI租金下挫證實了民間高頻資料講了幾個月的故事。

CPI通脹回落,增強了聯儲對於控制物價的信心,但未必直接鎖定了九月減息。通脹趨勢往往呈波浪型發展,聯儲在決策上需要慎重,語境轉變需要慎重,尤其在今年初誤判之後,更會如此。

其實眼下決策者的心態,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時候已經表明了。美國經濟已經不處在過熱狀態,不僅存在物價風險,同時就業風險也不能忽視,不過必須謀定而動。

筆者認為,目前美國經濟不僅有物價與就業的雙向風險,更有事件風險。資金成本在高位停留時間過長,令經濟中最弱的環節承受很重的壓力。這種「爆煲」無法預估時機,但是一旦出現對經濟的衝擊可能不小,屆時政策處置也或許比想像的更激進。順便提一句,消費信心指數跌到八個月來最低水準,折射出家庭債務和就業市場開始出現的壓力。

周四通脹資料出爐之後,S&P500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新高,而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代表中小企業的Russell2000更飆升3%以上,這是45年來第二次。在經濟軟著陸預期下,資金開始從AI概念轉向周期概念。科技股在高位調整後能否更進一步尚有待觀察,久違的增長故事卻已開始發酵,不過前提是就業市場不至於突然失速,新增就業和時薪增長真的軟著陸。

法國議會選舉一波三折,極右黨派國民陣營在歐洲議會選舉和第一輪投票中勢如破竹,但在決定性的第二輪投票中忝居第三,慘澹收場。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中間勢力敗北後,總統馬克龍毅然豪賭,當晚解散議會,讓選民在他和勒龐中間選一位,結果選民兩位都不選,成軍不過一個月的新人民陣線乘虛而入,奪得了議會最多席位。

法國選舉中,選民一般在第一輪投給自己最喜歡的政黨,第二輪投票反對自己最不喜歡的政黨。國民陣營在棄保聲中再次鎩羽而歸,可是輸得最慘的是馬克龍和馬克龍主義。馬克龍的「有她沒我」策略是奏效的,只是選票流向了梅朗雄,自己落得為他人作嫁衣。

總統馬克龍對下一任總理擁有任命權,但是他可能在相當久的時間都不知道任命誰。得票最多的三大陣營,實力大致相當,都不願意和對手協商組成聯合政府,法國或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出現懸峙政府,即政府缺少一個擁有國會多數議席政黨或聯盟的支持。用世界報一位專欄作家的話說,「我們知道誰輸了,卻不知道誰贏了。」

議會第一大聯盟「新人民陣線」是為了選舉而臨時拼湊而成的,聯盟內部有著深刻的政治分歧,從激進反資本主義者到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人,政治頻譜太寬、雜亂。該聯盟領袖是立場極左的梅朗雄,他如何統領左翼派系確是一大挑戰。法國選舉最好的結果,是出現類似德國的兩翼政黨大聯盟政府,但是在巴勒斯坦危機等一系列針鋒相對鬥爭之後,梅朗雄和馬克龍合作的機會甚低。

總統馬克龍感到失落的不僅僅是組閣難局,更有「馬克龍主義」的墜落。馬克龍2017年入主香榭麗舍宮的時候,喊出了重振法國經濟、提高法國國際影響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引領歐洲「主權」進步和堵死極右勢力執政。今天看來,除了勉強避免了勒龐上台,其它目標全不成功。他對內已經失去了推動改革的政治籌碼,無法攘內也就難以在外交政策上折衝樽俎。

法國必須在10月預算案中找到巨大的資金來源,以滿足歐盟規定的均衡財政和借款條例。筆者不排除出現沒有黨派支援的技術官僚執掌看守內閣的可能,不過如何處理馬克龍強行推出的退休金改革、最低工資標準等高爭議性課題就不得而知了。其實,10月份法國有沒有一個可以正常運作的政府都是疑問。先舉辦好一屆可以正常運作的奧運會吧。

本周有五個焦點,1)拜登能否抵擋住黨內退選呼聲,本周是關鍵;2)共和黨召開黨大會,特朗普被推選為總統候選人板上釘釘;3)歐洲央行開會,預計利率不變,拉加德記者會語境需特別關注;4)中國開大會;5)中國第二季度GDP資料。除此之外,英國國王發表談話,英國新內閣政策登場;美國聯儲發布褐皮書;歐洲議會推選馮德萊恩連任。

本欄所闡述的是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