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香港爆發大規模抗議運動以來,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經歷了顯著變化,物價問題成為一個突出話題。中共接管香港以來,物價持續高企,有人質疑,這是否是中共有意而為之的政策結果。

物價高企的現狀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幅為2.1%。儘管相較2022年的高峰期有所緩和,但基本生活成本仍對市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例如,Mercer的生活成本調查顯示,2023年至2024年間,橄欖油價格上漲了25.4%,汽油價格上漲了7.2%,雞蛋價格上漲了13.7%,理髮費用上漲了4.8%。這些漲幅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此外,根據2024年的《全球住房負擔能力報告》,香港的住宅價格與家庭收入比率高達16.7倍,仍是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之一。Turner&Townsend International 2024年的報告指出,香港的建築成本為每平方呎約3,260港元(約合350美元),是亞洲地區建築成本最高的城市。

香港物價居高不下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場波動和資本流入推高房地產價格及租金,進口食品、能源和日常用品依賴度高,全球供應鏈瓶頸和物流成本上升,以及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此外,港元與美元掛鈎使美元升值直接提高進口商品價格,大型地產開發商控制大部份住宅土地推高樓價和租金,收入不平等也推高生活成本。

同時,香港面臨經濟出現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風險也在增加。滯脹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同時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一種經濟現象。

中共不敢讓香港出現通縮

香港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是金融體系的核心部份,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2024年數據,香港平均整體物業售價指數呈現下滑趨勢(圖1),平均整體物業置空率自2017年起逐年升高(圖2),港股從2021年最高3萬點來到現今的1.8萬,跌幅為40%,樓價、股市雙雙下跌本應是通縮(通貨緊縮)的訊號,但中共卻避免讓這一現象擴大。通縮即物價普遍下跌,中共可能擔憂會威脅其統治和政策目標。

圖1:香港平均整體物業售價指數。(資料來源: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
圖1:香港平均整體物業售價指數。(資料來源: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
圖2:香港平均整體物業置空率。(資料來源: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
圖2:香港平均整體物業置空率。(資料來源: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

根據經濟學原理和歷史經驗,通縮會導企業收入和利潤減少,迫使企業裁員或縮減規模,從而引發失業問題。失業通常會引發社會不滿和抗議,對中共政權構成挑戰。

另一方面,通縮會導致資產價格下跌,這不僅打擊投資者信心,還可能引發資本外流。資本外流會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對中共想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的目標不利。

經濟對比和內灣化風潮

最新報道指出,環北京某社區樓價從160萬人民幣跌到39萬人民幣,暴跌77.5%。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0.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0.8%,顯示大陸需求疲乏,通縮持續發生。

2024年香港內灣化形成一股風潮,香港的樓價也同化了大彎區,不僅大批港人至深圳購物,造成香港倒店潮,2024年4月至6月平均已有約134家餐飲業結業。根據統計處最新數據,2024年4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指數與數量指數分別為負的14.7%與16.5%,這意味著企業的銷售額正在下降,香港可能正走在滯脹的路上。

中共有意而為之?

有觀點認為,中共可能通過推高香港物價來實現其政治目標。高物價加重了市民的生活負擔,可能迫使部份市民因生活成本過高而選擇離開香港,從而減少對中央政府的抗議聲音,降低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另一方面,中共利用穩定的港元匯率和高回報的金融市場來吸引國際資本,以支撐香港的經濟發展,但也推高了物價。然而,推高物價和生活成本也是中共促進香港與大陸經濟融合的一種策略,旨在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進程。

結論

中共接管香港後,物價居高不下的現象可能是港府在中共政策框架下調控市場的一種結果,涉及金融政策、資本流入、供應鏈問題與全球經濟影響、政治穩定性與經濟政策以及生活成本的結構性問題等多方面因素。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香港需要採取綜合政策來維持經濟穩定和社會和諧,包括控制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繁榮。@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