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通過化學方法把肉桂醛改造成前藥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藥物溶解性及穩定性,增強治療效果。(港大圖片)
科研團隊通過化學方法把肉桂醛改造成前藥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藥物溶解性及穩定性,增強治療效果。(港大圖片)

港大醫學院領導的跨院校研究團隊,以常見的食物添加劑「肉桂醛」作為抗炎劑,成功研發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並在早前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港大形容,此為炎症性疾病提供一個全新、安全和有效的治療選擇。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醫療保健材料》發表,並提交專利申請。

港大指出,炎症失衡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炎症性腸炎。這些疾病的主要成因是由於炎症增加血管滲透性,使大量炎症細胞進入受影響組織,隨後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加重病情。

現時抗炎藥只能緩解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關節疾病,全球大約0.5%至1%的成年人會患上,患者全身會出現不同的關節疼痛及持續骨頭被侵蝕和變形,最終導致關節被破壞,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不可逆轉。

目前針對炎症性疾病的治療策略,主要是服用抗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炎劑、類固醇及生物活性化合物等,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但現有的治療方案,往往只能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未能有效控制病情。

港大指出,這是因為傳統抗炎藥物缺乏靶向性、穩定性差、溶解度低,以致療效有限,還可能出現全身性副作用。

納米粒子緩解炎症
致力開發口服劑

為抑制過度激活的「促炎因子」,研究團隊利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劑「肉桂醛」作為抗炎藥,通過化學修飾改造成納米粒子。

科研團隊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小鼠模型進行實驗,發現這些納米粒子通過靜脈注射,能有效積聚在小鼠發炎的關節處,並在炎症部位高濃度活性氧的刺激下,釋放「肉桂醛」,抑制過量產生「促炎因子」,從而緩解炎症的病情。

小鼠模型實驗顯示,該些納米粒子能精準遞送到發炎部位,發揮療效而不會對其他正常組織造成傷害。

領導此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及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衛平表示,此技術有三大優勢,首先是通過化學方法改造「肉桂醛」,可以有效提高藥物溶解性及穩定性,令藥物更易吸收和保持活性;第二,以納米劑型給藥,可以增加藥物在病灶部位的積聚,避免藥物被快速代謝,增強治療效果;第三,炎症部位的活性氧,可以激活藥物在患處發揮藥效,肉桂醛前藥的療效較傳統藥物更佳,有望為靶向藥物輸送治療炎症性疾病提供新方案。

汪衛平的團隊正致力開發肉桂醛前藥的口服劑型,希望助患者易於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