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A)在西醫來說,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通常以對稱性的手、腕、足等小關節病變為多見,可導致關節軟骨及骨破壞,繼而引起關節僵直、畸型。病發過程可能出現全身多系統受損,如漿膜炎、動脈炎、鞏膜炎、虹膜炎、間質性肺炎、腎澱粉樣變、神經病變、淋巴結腫大、類風濕結節等。

病因 

受風寒濕氣致病

對中醫而言,此病屬「痺證」範疇,其病因相當明確。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另外,還有三者合邪的風濕熱痺。

也就是說,RA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或久居潮濕之地,或貪涼露宿,睡臥當風,或暴雨澆淋,嚴寒內侵。內因為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或勞欲過度,精氣虧損;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肢體筋脈失養;或病後、產後氣血不足,皮膚腠理空虛。

治法

疼法不同,治法各異

風、寒、濕、熱等邪氣可單獨或合併發生。「行痺」(風邪)特點是關節遊走疼痛,治法為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痛痺」(寒邪)特點是疼痛固定、劇烈,治法為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著痺」(濕邪)特點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著,治法為除濕通絡、祛風散寒。「風濕熱痺」特點是關節灼熱紅腫、發熱、脈數。治法為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痺證日久,常出現痰瘀阻絡、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病變,治療時則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中醫副作用小

能有效改善體質擺脫疼痛

RA的治療,中醫藥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易於長期服用等優點。臨床治療除進行整體調理外,尚可進行局部治療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疏通氣血、通則不痛之效。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除內服中藥外,尚可用外治法,如針灸、推拿、按摩、熱敷、外貼、熏洗等多種方法來協助治療。臨床上,對於服用西藥而產生的副作用,中醫藥亦可協助改善病情。例如對於使用糖皮質激素而造成陰虛火旺體質的患者,可給滋陰降火藥物,如黃柏、知母、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黃、青蒿、鱉甲、白薇、白茅根等。

飲食

依體質慎選食物

飲食調理方面,形瘦相火偏旺者,宜食清涼之品,如蓮子心、百合煲等瀉火益陰之品;形胖氣虛多痰者,宜食薏苡仁、淮山、扁豆等健脾化濕之品。風邪偏勝者,宜豆豉、薺菜;寒邪偏勝者,宜以茴香、桂枝、花椒;濕邪偏勝者,薏苡仁、赤小豆、炒白扁豆為主;熱邪偏勝者,宜通心草煨鴨、青菜、水果等。腎虛腰痛者,宜胡桃仁、豬腰;形與氣俱不足者,宜黃耆、大棗燉母鴨、甲魚、黑魚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