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首次披露港府評估將有70萬人來港,當中30萬份為主申請人,連同配偶、子女,政府粗略估計超過大約70萬人來香港。陳國基形容,「呢啲全部人才嚟,坦白講佢哋係用腳投票的」。 

過去4年,香港人移民海外成為左大趨勢,相信移民數字已經達到40萬人。儘管政府人口數字顯示,2023年香港人口止跌回升,按年增加約3萬人逾750萬,為2019年來再次突破750萬人,但留港3個月以上的「常住居民」,人口卻由2019年的736萬人,減少至去年底的722萬人,5年來累計減幅達到13萬6,000人。 

同一時間人口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出生率已經同南韓一樣,每名婦女生育孩子的平均數下降至只有約0.7個,為全球最低,遠遠不及2.1個的人口更替水平。南韓總統尹錫悅近日宣布進入「人口國家緊急狀態」,強調必須全力應對低生育率問題,反映當地政府已高度重視這種另類「人口滅絕」危機。 

反觀香港要增加人口似乎已無計可施,除了向「肯生」小朋友家庭派兩萬元外,就是要搶人才。70萬人數目聽落相當驚人,佔現在本港總人口750萬接近一成,換言之到時香港人口就會突破820萬人。到底這個數字有無水份?而他們當中好大部份都是來自內地,假設真是來到香港之後,會對經濟、社會、民生有幾大衝擊?是福是禍? 

先集中講下數字。陳國基說的30萬份移入申請數字,源於今個月勞工及福利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自2022年底各項優化輸入人才入境安排推出以來,截至2024年5月底,合共申請數目為306,429宗,但真正獲批數目僅為188,995宗。期內不同計劃的獲批比率有重大差別,當中獲批最多數的「高才通」計劃成功率近80%,申請數目為85,424宗。「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功率卻只有約17%,申請數目是眾多計劃之冠,達109,753宗。至於有多少人已經真正來港,陳國基並沒有具體說明。 

但另一位官員、財政司副司長黃緯倫卻透露了玄機,按他的說法過去18個月政府已收到逾30萬份人才申請,當中60%已經批核,有超過12萬名人才來港,相當於香港每年人口增長數字的4倍。這些人才年薪中位數60萬元,當中10%的人的年薪達250萬元。 

如果黃偉綸的說法屬實,真正來港的輸入人才只是超過12萬人,與陳國基說的70萬人來港人數有相當大差距,似乎當中有好大「水份」,亦反映今屆政府官員有一個特色,就是要「吹大」KPI 交數:例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常用存款增長來證明資金流入,但實際上存款資金很大程度是來自樓市股市流向高息存款,並非外來資金;特首李家超就用新開張同結業數字比較,形容全港商戶「十間唔做,有十六間開番」,證明「開業」多過「執笠」;不過,這個說法已被網媒《集誌社》「踢爆」,指是引用公司註冊處的舊數字去誇大數據,如果用首5個月計,實際只是1同1.1之比,但主流傳媒就完全未見質疑或核查數字。 

現在陳國基又吹噓將有70萬人湧港,但連身兼立法會議員的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亦曾指出獲批的數萬名高才中,只有不足兩成定居香港,實際數字可能更低,如果高才通協會估計正確,20%來港定居僅為兩萬多人,與陳國基說的幾十萬人相距甚遠。 

陳國基亦曾表示,以政府調查結果為基礎推算,2023年已抵港的高才通計劃人才可以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強調「帶動本港經濟增長的實力和潛力不容忽視」。顯然這個數字又是誇大了現實。 

按有關調查指出,只有僅僅過半數高才通是成功在香港就業,換言之有接近一半無業,申請人配偶更只有16%已就業。以此比例推算實質有經濟貢獻的高才2.3萬多人,受養配偶有工作則僅得3,098名。雖說當中來港已超過半年的高才月入中位數為5萬元,遠超全港中位數約兩萬元,約四分一高才的平均月入是10萬元或以上,但這些所謂「調查」僅是「口頭統計」,根本沒有實質根據支持,亦不能排除有人刻意報大自己的收入。 

按340億元這個數字,粗略計算,以5萬名高才為基數,即推算每年每人或其整個家庭,直接在港經濟貢獻68萬元,每月約5.6萬元。明顯地,這個推算是假設這批收入高的中產人士,是和本地中產一樣,完全在港定居生活,才會每月用到5萬多元。有媒體粗略估計,高才通抵港人口總年薪資為150億港元,只達官方宣稱的45%左右。 

而且這未必是實際情況,因有不少獲批的高才根本沒有來香港定居,他們最主要是想子女能在港讀書,自己暫時仍留在內地工作,留港的日子其實不多,未必會每月直接在港經濟貢獻逾5萬元,這與政府的期望存在明顯落差。近日立法會內已有意見明言,不能讓高端人才通行證變成了旅遊簽證,甚至指網上出現續簽攻略,讓人才找不到工作便去保險公司做經紀、開空殼公司,甚至社交平台的攻略更有「相當高的欺騙成份」,議員希望政府在續領簽證時候要做好把關,避免機制被濫用。 

事實上,過去經不同計劃來港發展、最終留港的人數令人失望。在香港要住滿7年才可申請居留權。根據香港入境處回覆立法會問及的入境處年報稱,2015年綜合各類人才簽證獲批17.3萬人,最終於2022年申請居港權僅8,904人,比率只5.15%,當中最慘淡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僅1.35%取得居港權,反映當中的人才很大機會只是借香港作跳板到其心儀居住地,對香港根本沒有長遠實質經濟貢獻。 

搶人才是否絕對成功,很視乎政府是否重質不重量,否則政府將人才計劃的申請人數多寡視為KPI 「政績」,特別是「搶」的都是內地才,會否令本地年輕人失去上流空間?他們之間是否能公平競爭?現在的政策找來一些只懂「搵福利、找著數」的所謂專才,令國際化褪色同時又扼殺本地真正人才,恐怕最終並非社會之福。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