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接受黨媒訪問,稱香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須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因此要成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云云。今天高科技產業蓬勃,令人趨之若鶩,港府要追逐這股時代洪流,可以理解,但不知道多少人記得早於半世紀前,香港其實已是半導體生產鏈的亞洲樞紐呢?

最近跟老朋友E久別重逢,她七十多歲,給我看一些保存了幾十年的舊物,每一件都帶着歲月的風霜,更見證了昔日香港的輝煌,例如快捷半導體有限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在1973年印製的綠色員工手冊(見附圖),就令我非常好奇。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Fairchild Semiconductor,有人譯為「仙童半導體」,彷彿以扶乩為業,但香港和台灣的官方名字均為「快捷半導體」。像香港,快捷半導體也曾叱咤風雲——昔日它是世上最大、最創新的半導體企業,開發過世上第一款商用集成電路,不少在矽谷舉足輕重的人物均出身快捷,例如Intel始創人Gordon Moore(即「摩爾定律」的那個摩爾)及Robert Noyce,也是快捷的創業元祖。

六十年代初,快捷在美國設廠生產電晶體,因為當地工會十分難纏,為企業帶來重重阻礙,管理層慎重盤算後,做了一個歷史性決定:設立全球第一家半導體海外工廠。給這群晶片界大佬看中的,就是香港觀塘恆業街一個廠房。

為什麼是香港呢?

原來Robert Noyce早已在香港營運一家收音機廠,對香港當年的優勢瞭如指掌。Noyce知道香港工資遠較美國低,港人工作勤奮,也不乏通曉英語的華人,更重要的是,香港是「自由港」,沒有關稅、進口等問題,是一個非常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1962年,快捷的創辦人之一Julius Blank和主管Charles Sporck到香港考察,不久就正式籌備設廠。就憑着這幾個雄心勃勃的美國人,觀塘恆業街一家普通塑膠工廠就搖身一變,榮升為世界科技前沿的生產基地。

根據Sporck的憶述,當年快捷先在美國造了晶圓,測試後,就把半成的晶片運到香港封裝及測試。快捷最初的產品是用於收音機的T105和T106號電晶體。全賴香港有大量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快捷的生產成效十分理想,吸引了其它科技公司一窩蜂在香港設廠。

快捷半導體當年是香港最大僱主之一,員工數量由設廠初期的二三千人,幾年間已升到六千人了。老朋友E說,她在1976年才入快捷做「工廠妹」,那時候工廠已搬到海濱道。工廠24小時開工,分早午晚三班,除了全職員工,還會聘請主婦和學生做兼職(據員工手冊所說,主婦的工作時間是下午3:05至7:55 ,學生則是下午3:55至7:55)。

我完全想不到眼前的E曾做過這麼「高端」的半導體行業,還在50年前的香港!很好奇她上班有什麼感受,本來以為一定很忙,誰知她說:「其實好清閒,每天只是把那些『電子』放在鏡下,就會自動操作,間中望一下就可以。我們上班不知幾開心,有人在廁所織冷衫,我就在那裏看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都是在工廠看完的。」

問她最有印象的是什麼?又是完全顛覆我期望的答案:「是咖喱飯,工廠有飯堂,三餸一湯白飯任裝,那些咖喱真是非常好味!」最後她慨嘆:「我以為可以在那裏做五十年,直到退休的。」五十年不變?我忍不住笑。香港在半導體業原來曾經多麼耀眼,可是這城市和快捷一樣,如今只能「白頭宮女話當年」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