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人口高齡化的情況日益嚴重,而高齡失智症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近年來,失智症的診斷和治療已有明顯的進步,但許多失智症的長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讓照顧者深感困擾,因此了解精神行為症狀的原因和處理方法,已成為照顧失智長者的重要議題。
失智症是疾病 並非正常老化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屬於一群症狀的組合,主要為記憶力減退和影響認知功能,認知功能包含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而且患者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等症狀,所以對於照顧者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
3大類精神行為症狀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說,臨床統計發現,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機會極高,高達80%~90%,而精神行為症狀通常分為下列3大類。
1. 抑鬱症
早期輕度的失智長者通常會發生抑鬱症,表現出來的症狀與青壯年的抑鬱情緒有著極大的差別,這類族群有時並不直接表現出心情低落,反而以行為障礙如不配合、唱反調、鬧脾氣等情況來表現。
2. 精神病症狀
失智長者會出現錯認、妄想、聽幻覺等精神病症狀,即是在某些方面會喪失現實感。
●錯認
錯認有種不同的類型,比如患者會認為房子裏有不存在的人、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錯認電視上的事件是真實的、錯認鏡中自己的影像是別人、覺得親人是陌生人或偽裝者等。
●妄想
照顧者必須清楚了解妄想的定義,才知道該如何應對。妄想是指患者對於錯誤的信念或想法堅信不移,比如失智長者經常有被偷妄想,覺得自己的錢財被兒子、女兒、媳婦、外勞等人偷走,無論任何人的好言相勸,或是委婉解釋都沒有用。
●聽幻覺
失智長者的聽幻覺多半是模糊的聲音,或是聽到親人叫長者的名字,有時長者會照著聽幻覺的內容去做而發生危險。
3. 行為障礙
失智長者會出現攻擊、睡眠障礙、迷路、重複現象、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適當的行為等行為障礙。行為障礙的症狀很複雜,列舉並說明如下:
忘記住家的地址、電話,尋求他人幫助的能力喪失,方向和地點的定向感也喪失,因此會在住家鄰近社區四處遊走,外出不知如何返家。
出現項目不一的病態收集行為,比如收集衛生紙、食物、垃圾、雨傘、廣告紙等,使家人或鄰居不堪其擾。
日夜節律混亂,白天睡覺,晚上出現嚴重干擾的行為,造成照顧者無所適從。
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
胡銘傳表示,雖然上述的精神行為症狀,服用藥物能對少數失智長者產生立竿見影的療效,但因顧及副作用,仍建議優先考慮使用非藥物的治療方法。
首先,照顧者應充份理解並接受失智症診斷,了解出現的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而是失智症疾病本身所導致,並且設身處地了解失智長者的感受,善用家族成員的力量,幫助分擔照顧失智長者的工作,避免照顧者過勞。
如果失智長者對於妄想堅信不移,照顧者切勿解釋或爭辯,可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幫助找尋生活中的興趣嗜好等。
對於改善睡眠障礙的最佳方法是增加白天的活動量,給予適當的聲光刺激和日曬,只要方法正確,許多日夜節律混亂的情況都可能不藥而癒。
最後,針對情緒的問題要試著去發現原因,比如煩躁易怒或其它負面的情緒有時可能是視覺或聽覺缺損,導致與他人溝通困難,或是身體有許多病痛等問題;將視力、聽力或其它生理問題矯正或治療之後,情緒問題自然會改善。
另外,雖然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但是只要通過了解失智症的病程變化,重新建立生活模式,並且積極善用政府資源,妥善設定照護計畫,就能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