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早前進行一項名為「從疫情中恢復:家庭幸福感指數、其相關因素及創新家庭服務」的研究,了解港人在疫情後對家庭幸福感的看法。有58%受訪者自我評價家庭幸福感為「高」,調查亦發現受訪者與家人的互動活動越多,感到幸福的可能性亦相對較大。

「賽馬會智家樂計劃」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的團隊查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去年7月6日至8月26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成功訪問逾4,500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調查結果顯示,58.0%受訪者報告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7至10分),當中女性(60.4%)和55歲或以上較年長的人士(64.2%)報告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的可能性較大。另外,受過專上教育(63.0%)、家庭月入達港幣60,000元或以上(73.7%)、擁有自置物業(63.2%)的受訪者報告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的可能性亦較大。

家人互動及關懷較給予物質更有效提高幸福感

調查亦發現,受訪者認為家人的相處互動及關懷比給予物質更有效提高家庭幸福感,包括經常和家人一起玩樂(79.8%)、讚賞家人(75.7%)或陪伴家人的受訪者(67.3%)報告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的可能性較大。另外,家庭溝通質素較好(86.1%)、與家人面對面溝通較多(73.1%)、較少感到孤獨的受訪者(74.4%),報告高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的可能性亦較大。

調查亦訪問了受訪者對家庭服務的意見,相比面對面的家庭服務(30.9%),受訪者較願意參與社福機構舉辦的網上活動(40.0%)以促進家庭關係。傾向以網上形式參與活動的三大原因包括:服務時間更有彈性(64.3%)、有專業人士提供專業輔導(51.3%)和免費服務(46.5%)。

「賽馬會智家樂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護理學院教授王文炳表示,透過了解家庭幸福感,以及找出構成家庭幸福感的關鍵元素,能夠更有效地支援社會大眾,建立更健康、快樂、和諧的家庭生活。

根據調查結果,王文炳提出多個有助提升家庭幸福感的建議,包括提高與家人的溝通質素和頻率;另外,家人的相處互動及關懷,比給予物質更有效提高家庭幸福感,他建議大眾多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例如:與家人一起玩樂、讚賞家人或陪伴家人,與家人有越多元化的互動越好。王文炳亦建議大眾利用資訊科技加強家庭連結,加強並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的線上家庭服務。@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