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以為有些預言是杞人憂天。例如,說免費電視頻道的普及,會消滅電影,或電台,或報章雜誌。完全沒有出現。荷里活的電影票房收入,一年比一年提高;90年代,香港的電台捧出一個又一個巨星;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之類刊物,也破過不少銷量紀錄。全部發生在電視台最火熱的日子。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社交網絡與串流平台,似乎真可以殺死其他對手。唱片業率先倒下來,今天賣唱片不切實際,不能取代的,只有歌手開演唱會的氣氛;報章雜誌夕陽得不能再夕陽;電台還守得住,但談不上甚麼發展;連電視台也好像在捱打;下一個受害者,不知是否電影業。或者,再細緻地形容,是戲院業。

已經不是說港產片越來越少產量,票房越來越低,一年才得一套《九龍城寨之圍城》,杯水車薪。說的,是以荷里活馬首是瞻的全球市場。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趕得及在疫情前上畫,全球狂收28億美金,現在看來,是一道分水嶺。一來Marvel無可避免從高峰滑落,連最後一啖真氣《蜘蛛俠:不戰無歸》也用過了,套套賣座的金漆招牌自此晚節不保,甚至急促向下滑落。

二來疫情影響深遠。把中間停頓的兩年放下不談,2022年憑著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曾經出現小陽春,像《阿凡達:水之道》與《壯志凌雲:獨行俠》,順利把觀眾帶回戲院。報復心態畢竟短暫,復常後,去年票房冠軍是《Barbie芭比》,全球總收入十四億美金左右,成績是比預期中理想,但反映出其它大熱作品例如《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或者《小魚仙》之類,有幾令人失望。

來到今年,簡直插水。傳統上的黃金夏日檔期,由《特技狂人》打開,之後的《猿人爭霸戰:猩凶帝國》、《再繫「腦」朋友》、《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動作片好,兒童片好,新創作好,舊延伸好,全死。荷里活電影公司的短視,後遺症不斷湧現。

被串流平台追打,本身已經是一場硬仗。疫情期間,迫於無奈把電影推上串流平台,扭轉了觀眾的消費習慣。再加上年輕一代受到短片文化極大影響,再加上前幾年為滿足政治正確的要求影響作品口碑,再加上過份倚賴系列片的不斷開發……構成一場完美風暴。以現時全無方向的迷失程度,要救亡,似乎不是一時三刻做到的事。

萬眾焦點放在7月上畫的《死侍與狼人》。大膽假設票房理想,又如何?情況跟香港狀態接近,有一套全城大熱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的確可以形成熱潮,不代表帶動得到整個電影市道和引誘觀眾入場的氣氛。戲院還是不斷結業。然後,你望望,《死侍與狼人》之後,居然又是《異形》?《毒魔》?《獅子王》?幾年前,以為穩打穩紥;但過份保守便形成斷層,一旦老本被食盡,想有新衝擊?總不可能套套像《奧本海默》一擊即中。人類總要娛樂,沒有耐性坐在戲院百幾分鐘與世隔絕,拍電影的,或者還可以為串流平台打工,讓觀眾一邊篤手機一邊欣賞好戲。戲院,點頂?Marvel的盛世,現在回想,像迴光返照,是把電影與戲院的生意推上高峰,但壟斷的支柱一旦崩塌,其它分支,原來早早被淘汰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