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一樂」燒鵝向來是遊客至愛,本地人則毀譽不一。這兩天見一樂老闆娘受訪,十分霸氣地說,店舖結業潮不能歸咎北上,因為疫前北上的港人一樣多,直言「品質好,個個爭着來吃」,又說「有些人做到,有些人做不到,應該要檢討一下自己」。

「疫前北上港人一樣多」,我在這裏早已說過,但香港結業潮主因應該是移民潮,而非北上潮,整體營商環境轉壞,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有人認為,現在正是汰弱留強的時候,我有點懷疑。越來越多中国大陸品牌進駐香港,莫非就是大眾期待的「留強」?

一樂燒鵝,大埔店(六年前已賣舖結業,穩袋一億)和中環店我從前都吃過,以我經驗來說,只算中規中矩。若非米芝蓮一星的光環,及小紅書網民的吹捧,很難理解怎會有人排長龍。當然,你能連續幾年在米芝蓮摘星,也是一種本領,但或許是我幫襯的時機不對,坦白說,總吃不出米芝蓮的「星級」味道。

細心想想,全世界這麼多人信賴米芝蓮那本「小紅書」,真有點不可思議。許多人都知道,米芝蓮本是輪胎製造商, 1900年起印製免費派發的《米芝蓮指南》,輯錄旅館、餐廳、加油站、汽車維修廠等資訊,原是為了鼓勵汽車旅遊,促銷輪胎,想不到無心插柳,這本指南後來竟成了美食聖經,30年代起還加入三星級評分制,評鑒餐廳的食物質素。

但你可能沒有聽過,米芝蓮的評分其實很受共濟會影響,尤其是在法國。這不是什麼陰謀論,根本是公開秘密。我第一次得悉共濟會對米芝蓮的影響,是看2016年的法國紀錄片《尋找女主廚(À la recherche des femmes chefs)》,此片試圖探討為什麼多數米芝蓮星級餐廳都是男人做大廚、名廚何以絕少女人等問題。

印象中,電影訪問了一位法國食評人,他若無其事地說,米芝蓮是被共濟會控制,而共濟會向來排斥女性。我後來查證一下,發現共濟會和美食界果然有千絲萬縷關係。法蘭西大東方社(Grand Orient de France,一個著名的共濟會會社)的前任「大師傅」Alain Bauer曾披露,法國大革命後開創高級烹調的廚師,大多數是共濟會「兄弟」(La plupart des "cuisiniers fondateurs" étaient des francs-maçons)——既是「兄弟」,自然互相幫助,你懂的。

米芝蓮畢竟人力有限,它的匿名評審員怎可能吃盡世上所有餐廳呢?去哪間不去哪間,共濟會和百人會(Club des Cent,法國有錢人的百人俱樂部)的意見便成了關鍵。這不代表米芝蓮的「星」私相授受,我相信它的評分仍是盡可能專業和客觀的,但幕後勢力的引薦,必導致很多欠缺共濟會淵源的食店被忽略,當中自然包括很多女性經營的餐廳。

離開歐洲,共濟會對米芝蓮評分的影響力不免銳減(以香港為例,相信沒有多少餐廳的老闆是共濟會吧),此時評審員依據什麼準則選擇餐廳,就很難說了。走出共濟會勢力圈,米芝蓮也許會更加公正,但評審員仍然倚重「法國標準」,會否導致評分跟本地人口味有落差呢?觀乎台、港不少摘星餐廳在本地都評價兩極,可思過半矣。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