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於4月14日至16日帶領西門子、寶馬、平治等企業相關負責人組成的商務代表團訪華,其間將會見習近平和李強。分析指,此行很難改變中德的經貿關係。
4月14日上午,德國總理朔爾茨飛抵重慶,展開為期3天的訪華行程。這是他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朔爾茨14日參觀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Bosch(Bosch)位於重慶的氫燃料電池工廠,15日前往上海,與德國企業高管舉行會談,並在一所大學發表演講。16日,朔爾茨將赴北京,與習近平和李強會面。
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朔爾茨抵渝後,以強烈的措辭譴責伊朗向以色列發動攻擊。消息人士說,朔爾茨在前往重慶期間一直留意中東局勢。朔爾茨將提出北京支持莫斯科和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關注,重申德國不尋求與中方經濟脫鉤,但去風險化是必要的立場。
維護德國及歐洲經濟 安全核心利益
就朔爾茨訪華可能聚焦的問題,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14日對《大紀元》表示,德國最重要的可能是對北京展現其經濟、安全的核心利益。
「這些核心利益,他可能是想要透過訪中的時候對習近平提出來。針對歐洲的經濟跟安全政策方面,主要維持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中國是不是透過不公平的競爭,大量地輸送出太陽能光電板,電動新能源汽車。第二個,就是中國(中共)不能透過任何方式支持俄羅斯,特別是在烏克蘭戰爭上。」
他表示,德國一些商業人士想要透過德國政府去風險的對話戰略,找一些商機,「在去風險化前提下,德國與中國繼續交往,但中國(中共)必須要公平競爭。」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則對《大紀元》表示,中德貿易難有起色。
「我覺得很難有顯著的突破,畢竟目前全球經貿的發展,甚至全球供應鏈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尤其在高新科技上,我們看到半導體或晶片的生產鏈,已經不再是以中國為主的發展模式了。德國總理這次訪中,希望能夠改變中德之間的經貿關係,我覺得是非常困難。」
德國需扮演槓桿角色
吳瑟致還表示,朔爾茨政府的對中政策,與過去的默克爾時代有很大不同,「他們對外戰略思維上,把中國(中共)視為夥伴,同時也視為競爭對手。」
他認為,朔爾茨努力在中德的競爭合作關係中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尤其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德國更需要扮演一個西方陣營的槓桿角色,這不只是全球對中國(中共)的態度,也涉及到地緣政治。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跟中國(中共)之間的關係,持續進行的俄烏戰爭,及伊朗跟以色列之間的一些問題,這都涉及到整個全球形勢的發展。」吳瑟致說:「所以朔爾茨訪中,在整個大環境上有這樣的意涵。」
他表示,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地區,如何對抗中國(中共),如何防範中國(中共)可能對外的脅迫,對歐洲國家很重要,是不可迴避的議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