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歲的蔡小弟因為包皮過長,完全包莖,從小就難以清潔,如果家長嘗試將他的包皮推開清潔,他就會痛得哇哇叫,非常抗拒,但是考量衛生問題、避免發炎,家長帶他前往小兒外科就醫。

就醫之後,起初以藥物塗抹治療,但是效果不彰,因此決定進行包皮環形切除術,但考量孩子怕痛,醫師與家長討論之後,決定採用新式方法,術後無須包紮換藥,而是以皮膚黏著劑塗抹傷口,取代傳統縫線,大幅減輕疼痛感。傷口大約一周恢復,不用再擔心藏污納垢而影響健康了。

割包皮的考量和好處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克琦說,包莖是指包皮過長,將龜頭完全覆蓋,而且包皮開口狹窄,用手推也推不開。大部份的小男嬰打從出生開始,就是包莖狀態,大多要等到5歲以後,才會隨著生理發育可以被推開。

事實上,割包皮的主要考量是擔心清潔不乾淨,容易滋生病菌而引發炎症反應,如果沒有反覆發炎的症狀,是可以不用割。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進行包皮環形切除術能有效降低60%早洩或感染愛滋病毒的機率,也能降低女性伴侶罹患子宮頸癌和其它婦科疾病的機率。

處理包莖的3種方式

陳克琦說明,現今處理包莖的方式包括觀察、擦藥和手術,擦藥是以塗抹類固醇藥膏為主,促使包皮變鬆、容易翻開,但缺點是一旦停藥就會回復原本的狀態。

至於包皮環形切除術,從傳統的手術刀切除、縫合進展至今,已經有多種方式可以處理,例如:雷射手術、包皮槍手術等,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術後疼痛、傷口照顧和多天不能洗澡,是每位患者都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回診拆紗布、換藥,更是會疼痛不已。

改善術後疼痛的方法

陳克琦表示,術後為了減少傷口流血,會用紗布或彈性繃帶綑住傷口,但是因為有血水滲出液,所以傷口會與布料產生沾黏,拆除時就會撕扯傷口,造成極度疼痛。

為了改善術後疼痛,近來臨床改以「2-氰基丙烯酸辛酯」(2-octyl cyanoacrylate)類的皮膚黏著劑塗抹術後的傷口,藉此取代外科縫線,就像平常使用的快乾膠一樣,可以迅速黏合傷口。

美國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這種做法不但有助於傷口癒合,還有抗菌的效用,同時取代包紮敷料,改以小紙杯環繞保護,患者也免除換藥的疼痛和恐懼。

常見的就醫原因和疑問

陳克琦提出,臨床上有許多孩童被家長帶來就醫的原因,是家長或老師反映孩童經常在公共場合一直抓胯下,非常不雅觀,直到就診才發現是包皮過長或包莖,未清潔乾淨導致的瘙癢,並非是孩童故意的行為。

而在小兒外科,醫師經常被家長詢問的問題之一,不外乎是「小男生到底是否需要割包皮」和「甚麼時候割最好」;其實是否需要割包皮取決於會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任何年紀割包皮都可以,手術效果不會因年紀而有不同。

陳克琦補充說,新生兒和成年人的手術都能採用局部麻醉,但考量部分患者會恐懼手術,因此也可以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

不過,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所以想接受此類手術的患者或家屬,務必找尋有經驗且專業的外科醫師討論,以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