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隨著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許多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也隨之普及化,其中骨質疏鬆症患者更是逐年成長。臺灣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2020年進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人口,至少有一個部位測出骨鬆的比率為14.1%,大約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而且這些數據隨著人口老化持續增長。

臨床統計發現,因為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及其併發症的患者之中,大約有1/5的患者會在1年內死亡,而存活者之中大約50%會有行動不良的後遺症,需要依賴他人照顧。

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說,骨質疏鬆症為骨密度減少和骨組織結構破壞,而導致骨骼脆弱,從而發生容易骨折的骨骼疾病。

至於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目標,即是增加骨質密度、強化肌肉耐力、減緩骨骼流失,並且通過環境整治降低跌倒風險;而要增加骨質密度,通常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在此介紹如下。

非藥物治療

在防治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時,非藥物治療可藉由改善個人飲食、適當運動、調整生活型態、預防跌倒等方法來達成,雖然要完全做到很不容易,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防治措施,而且相較於藥物、手術等治療,耗費的資源相對比較少。非藥物治療大致可以分為4大類。

1. 通過保持均衡飲食的習慣,攝取鈣質、維他命D、蛋白質等營養素。

2. 定期做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進而改善身體協調性、平衡感。

3. 避免養成會降低骨質密度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過度攝取咖啡因、熬夜等。

4. 正確評估自身是否有骨鬆症的危險因子,例如:家族遺傳、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女性更年期在45歲之前發生等,以提早做好預防的工作。

藥物治療

臨床上依藥物作用機制的不同,目前可以分為3大類。

1. 抗骨流失藥物

① 雙磷酸鹽類

此類常見藥物如Fosamax Plus®福善美保骨錠(Alendronate Plus Vitamin D),每周口服1次,常見的副作用為消化道不適,因此需要注意搭配足量的開水服用,並維持上半身直立30分鐘,以減少藥物對食道部位的刺激。

雙磷酸鹽類也有針劑如Bonviva®骨維壯(Ibandronate),每3個月靜脈注射1次,可能產生低血鈣,因此需要適量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

此外,還有針劑Aclasta®骨力強(Zoledronic Acid),每年靜脈注射1次,注射此藥物24~72小時內,可能會出現類流感症狀如發燒、肌痛、關節痛等副作用。

②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

此類藥物如Evista®鈣穩(Raloxifene),每天服用1次,常見的副作用為熱潮紅和腿部痙攣,罹患靜脈血栓性栓塞者禁用。

③ 合成人類單株抗體

此類藥物如Prolia®保骼麗(Denosumab),每6個月皮下注射1次,可能產生低血鈣,因此需要適量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

2. 促骨生成藥物

此類藥物如Forteo®骨穩注射劑(Teriparatide),每天皮下注射1次,可能產生姿勢性低血壓,增加跌倒的風險,建議坐下或躺下姿勢注射。

3. 混合作用型藥物

此類藥物如Evenity®益穩挺(Romosozumab),每個月皮下注射1次,可能產生低血鈣,因此需要適量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

此類藥物曾罕見地發生顎骨壞死,所以在治療期間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在接受牙科治療前告知牙醫師有使用此類藥物。

給予患者的建議

林映州補充說,雖然目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藥物有多種選擇,但每種藥物都有其利弊,而且普遍都需要長期治療,才能產生療效和降低骨折的風險;因此在接受治療之前,應與醫師充份討論,並於治療期間諮詢藥師有關副作用和服藥時應注意的事項,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進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其實無論使用何種藥物治療,治療期間都應適量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並且治療持續1年以上,才能降低骨折的風險。

事實上,要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皆應併行,同時還要改善居家和公共環境,確實做到完善防護,以及避免跌倒。◇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