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童自殺事件頻傳,這一議題已經警醒了社會各界。作為一名教育心理學研究者,我深知心理健康在學業成就中的重要性。這裡,我將分享一些實用的精神健康急救步驟,以及如何善用性價比高的資源來支持我們的孩子。

如何學習精神健康急救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精神健康不僅僅是缺乏疾病。WHO定義精神健康為一種「心理福祉的狀態,個體能夠認識自己的潛能,應對正常生活壓力,工作生產力並對社區做出貢獻」。因此,關注精神健康意味著照顧個體的整體福祉。

第一步:識別警示信號

學生可能會表現出不尋常的行為,例如情緒波動、學業成績下降、社會隔離或自我傷害的跡象。如香港大學的CEDARS所提供的心理輔導員,能夠幫助學生處理這些問題。

第二步:主動對話

當您察覺孩子或學生出現上述警示信號時,主動與他們對話至關重要。提供一個安全、非評判性的環境,讓他們能夠開放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第三步:尋求專業協助

在學校環境下,教育心理學家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及治療。而在香港,通過CEDARS等機構,學生可接受以認知行為療法(CBD)為主的心理輔導,一般需要8至10個療程。

善用性價比高的資源

費用問題

不必一味尋求昂貴的精神科醫生。在香港,臨床或教育心理學的實習生直接提供的服務收費合理,初訪和治療固定費用為200港幣,後續則為每小時350港幣。

NGO服務

充分利用免費的非政府組織服務。例如,生命熱線等熱線服務不應該因為羞恥而避之不及。在緊急或壓力大時,即使像我這樣的教育專家也曾求助於這些熱線,因為精神健康問題有時是突然發生的。

小貼士1:不要假設

不要假設精英學生或自律學生總是精神健康的。根據我的一線經驗,許多傳統名校的學生也面臨著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有極端案例顯示,在香港某島上的一所學校中,有六名學生在優秀班級服用SSRI類抗抑鬱藥物。因此,我們必須警惕「微笑抑鬱」的現象——這是指那些對外表現得似乎一切正常,但內心卻深受抑鬱困擾的人。

小貼士2:不要簡單安慰

避免對心理健康問題僅僅說「別不開心」。這樣的表面慰問缺乏同理心,並不能給孩子提供任何實際幫助。面對壓力,每個人的感受和處理方式都不同,重要的是認真聽取他們的感受,並提供實際的支持和資源。

結語

面對日益嚴峻的學童自殺問題,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作為家長、老師或同學,我們都有責任提升自己的精神健康知識,學會識別問題,主動提供幫助,並善用周圍的資源。正如孔子所言:「教育無疆界」,而這不僅包括學術教育,也包括對精神健康的教育和關懷。讓我們攜手合作,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一個更加健康、更有支持的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

林柏勤(Spencer Sir)為港大一級榮譽畢業、教育心理學專欄作者,10年教學經驗更明白當今孩子所需。逾8,000學生實戰,運用心理學同理與聆聽。溫柔以待,與學生同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