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刺針」專頁談及一張由讀者提供的「品格工作紙」,作者指出上面的24個「品格強項」是正向心理學產物,更比較西方原版「24個品格」與中國香港版的差異,非常有意思。

恰巧上星期有家長向我報料,內容也跟「品格工作紙」有關,相信報料者是同一人,那就讓我補充幾句。

首先,「教育刺針」帖文有個無關宏旨的小瑕疵,就是誤以為那張工作紙是中三的——不,「娃娃要從小抓起」嘛,「品格教育」當然要從小便學習。我向報料的家長查詢過背景,也見過另一張工作紙(家長不希望公開),可確定真是小學三年級,並非中三。

那張工作紙提出了24個「品格強項」,分6大類,即智慧、勇氣、仁慈、公義、修養及靈性,分別對應正向心理學家提出的wisdom and knowledge、courage、love、justice、temperance及transcendence,這6大類又再分拆為24小項,即24個好的品格。

就綱目和結構來說,那張小三工作紙跟外國原版可謂亦步亦趨,除了「公義」那類別。

洋人原版談的「公義(justice)」,是指citizenship(公民質素)、fairness(公正)和leadership(領導才幹),強調不自私(absence of selfishness)、無黨性(absence of partisanship)及不唯唯諾諾(absence of compliance)。

然而「24個品格」的中國香港版卻把citizenship改為「團隊精神」,強調要「對團隊忠心」及「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正是這「忠心」兩字觸動了家長的神經。以她理解,「公義」就算包含忠誠,也絕對不止於忠誠,為甚麼學校要特別放大這個「忠」呢?

我則認為,這兒的問題不僅在於誇大「忠」的角色,更在於強調「做好自己的分內事」這部份。「做好分內事」當然沒錯,若連分內事也做不好,其他事就休談了。

但citizenship不是提倡「做分內事」。光做分內事,各家自掃門前雪,可能流於自私,那又何來「公義」?如果你的「品格強項」是「做好分內事」,而你的「分內事」則由領導安排,那麼你跟一枚沒思想沒靈魂的螺絲釘又有甚麼分別?做好分內事的極端體現,就是「我的訴求只是返工」。

此外,外國人講leadership,強調不折騰、不屈己和不專橫,三點都是針對領袖本身,指出好領袖需要有主見,但也不能獨斷、用權也要克制。

然而香港版「領導才能」則僅說領導要「維持組員間的良好關係」、鼓勵組員完成工作,領導本人似乎是超然的、完美的,彷彿只要「以結果為目標」,營造出一種「和諧」氣氛,那就是「好領導」了。這種「教育」的目標是甚麼,相信不必畫公仔畫出腸。

最後我想說明一下「品格教育」是甚麼科。據家長說,原來現在官校小學有「成長課」,小一至小六全面推行,由社工「教」 ,大約一至幾個星期一堂,連學生也不清楚隔多久才上一堂。沒有「成長課」的禮拜,學生就去圖書館看書,所以這節課全名叫「圖書/成長課」。

教導學生培養24個品格,本屬好事,只可惜中國香港「教育界」抄了外國九成半,卻在最核心的地方「原創」(手法跟港府「參考」外國法律來「立法」異曲同工),刻意加入「中國式公義」,結果令整件事變形走樣。其實連「公義」也扭曲了,還有甚麼品格可言呢?

計我話,中國人根本不必拾外國勢力餘唾,巧立名目搞啲咩24個品格,疊埋心水教返二十四孝咪得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