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芩感覺,在海外過年與在國內過年很不相同。在國內,年三十晚上都是與家人在家裏吃飯。但在海外,雁芩一家沒有很多的近親,卻有很多的朋友,有的已有子女,有的還是單身。平時大家各忙各的,很難聚在一起,過年便成了她和丈夫與朋友們相聚的好機會,自然,他們家也是最佳的聚會地點了。

雁芩和丈夫都是湖南人,丈夫做得一手出色的湖南菜。年夜飯的餐桌上匯聚了肉類、海鮮、蔬菜,從涼拌的到熱炒的,從油炸的到烘烤的,最後還有甜食和水果。朋友們最喜歡品嚐湖南人特有的臘肉、煙熏魚和回鍋肉。當然,炒菜是少不了辣椒的,但就是那個辣才有那個鮮味。有的朋友辣得直咂嘴,卻放不下筷子。

雁芩說,與國內過年相比,海外過年沒有那麼濃厚的傳統氣息,但也沒有像國內那樣,去刻意追求每道菜的口彩和寓意。年夜飯不一定有全雞,但會有整條的魚。菜餚更注重多樣、質素和口味。她表示,在西方吃年夜飯的長處是從食物上體現出文化的兼容並蓄。傳統的中式年夜飯餐桌上也容納了其他民族的食品,如西方人的烤牛排和雞翅、希臘人的菜園色拉、泰國人的椰汁芒果飯等。

對雁芩來說,雖然海外年夜飯的親情顯得沒有國內那樣重,但朋友的相聚、暢懷的說笑和誠摯的交談,使年夜飯桌上充滿了溫暖的友情。因為都是同輩人,沒有代溝,這頓年夜飯就吃得更盡興。當然,作為一個母親,她還是保持了一些過年的傳統,每年的年夜飯後,她會給兩個兒子壓歲錢。當然,這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了,西方長大的孩子已經與傳統的中國習俗產生了距離。

時過多年,儘管中國年夜飯的情景在雁芩的記憶中已很遙遠了,但她還是記得,以前在國內時,過年前家家都忙,買年貨、大掃除、貼對聯、掛紅燈籠。吃年夜飯時,座位是按輩份安排的,誰先動筷子夾菜,敬酒先敬誰等都有次序講究。一到半夜十二時,到處都是鞭炮聲,熱鬧極了。她感受最深的是,年三十是一年中小孩子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吃完年夜飯,大人就會給壓歲錢,還會有新衣服穿,女孩子還會得到好看的蝴蝶結或髮夾。

在燕芩的經歷中,不是所有的年夜飯都是那麼美好的。上世紀80年代之前,燕芩還很小的時候,過年沒甚麼東西吃。她對那個時期的記憶是,生活很苦。她說,甚麼東西都是計畫供應,過年的年貨也都是憑票供應。儘管她那時年齡還小,卻要像大人那樣去排很多的隊,購買憑票年貨。食物的種類很少,數量也少。她的父母盡量用有限的材料做一些可口的菜。吃得雖然清苦,好歹還有新衣穿,有壓歲錢拿,也很滿足了。直到80年代以後,過年才像過年的樣子。

轉眼已到年三十了,燕芩和丈夫開始張羅今年的年夜飯。她說,華人就是華人,不管在西方待多長時間了,傳統的節日不會不過,年夜飯不能不吃,這已是民族特徵的一部份了。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