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一場紀念「徽州」得名895年的座談會在安徽省黃山市舉行,期間為徽州「復名」成為熱點話題。有學者認為,地名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標記。離開這些標記,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黃山市原名徽州市。宋宣和三年(1121年)平定方臘之亂後,將歙州改名為徽州。1987年11月27日,徽州市被取銷,改名黃山市。一些學者一直呼籲復名「徽州」。黃山市首任市長崔之康也是呼籲者之一,理由是「考慮到文化的正本清源」。
有人認為,改名將付出巨額行政開支,屬於「書生意氣」。但故園徽州文化促進會秘書長余青岩直言:「原來改掉不提成本,現在改回去就提成本,這是偷換概念。該花的代價必須付出。付出的成本是對我們過去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文化的補償。這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敬畏歷史,敬畏地名文化。」
亂改地名切斷文化紐帶
有人認為,為促進旅遊而將徽州改成黃山市,這樣獲得的經濟利益非常短暫,而毀掉的是與歷史、文化聯繫的紐帶,斷了「回家的路」。《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今年3月30日在微信公眾賬號「六根」上發表《徽州,歸來吧!》,引發熱議;接著又在4月13日撰寫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李輝表示,一個「徽」字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徽州有2,300多年的歷史,不只是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已成為世人矚目的區域性文化代表。無論是徽派建築、徽商、200年前的徽班進京、文房四寶中的徽墨、宣紙、歙硯,還是朱熹、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批著名歷史人物,都證明「徽州」是連接現實與傳統不可缺少的一環。
網絡作家閒散一石在微博撰文稱,地名既屬於一個地方,也屬於歷史,還屬於文化。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地名亂加篡改,將會破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他認為有些地名不僅與歷史上某些重大事件融為一體,而且本身就是一部歷史。這些地名如果更改,就割斷了歷史,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中共系統破壞傳統文化
閱讀過文史典籍和唐詩、宋詞、元曲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其中所涉及的地名往往在現實中找不到。為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得不去查閱工具書。例如說到襄陽,就會聯想到王維的「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說到荊州,就會聯想到「大意失荊州」;說到蘭陵,就會聯想到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可是如今,很多人都不再知道這些地名是哪裏。
時事評論員顏丹表示,中國地名的變更並非始於現在。自中共執政時起,神州大地就已處處寫滿與「鬥爭哲學」有關的紅色標語、革命名稱,大街小巷的地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地名的消失,不僅造成文化傳承的困難,而且造成大量歷史信息的丟失。中國有5千年文明史,因地名的胡改亂換,最後連國人都不明白,豈不等於文化滅絕?
中共從建黨開始,就系統地破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建政後通過「破四舊」、「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運動,最終「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而中共更改地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一次滅絕,如同釜底抽薪,徹底將歷史割斷。沒有了自己文化、歷史的民族,就像失去了根的大樹,面臨的只有死亡——民族的滅亡。
《九評共產黨》寫道:「這些中華文化之精華經過數千年的承傳積澱,一旦毀去即無法還原,但中共卻以『革命』的名義毀得理直氣壯。當我們嘆息於英法聯軍焚燬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嘆息於那毀於侵略者兵火的傳世巨著《永樂大典》,我們又怎能想到,中共的毀壞要比入侵者更廣泛、更持久、更徹底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