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體驗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和特色,當地的老店就是活著的歷史書。也許走訪香港老店成了習慣,筆者旅行時也會情不自禁走進當地的老店,與店主傾談,體驗當地的人情味。跨越海洋的另一邊,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南海灘的一隅,有一間近60年歷史的家庭式經營的古巴餐廳,當伙計遞上餐牌,送上餐點的那刻,恍如回到了港式茶餐廳的昔日舊時光。聆聽店主講述他們白手興家的故事,感受到「獅子山精神」原來也隱藏在這個傳統的移民美國的古巴家庭中。
清晨的邁阿密南海灘是一日中最安靜的時段,Ocean Drive沿途的酒吧街在經過一晚的喧囂後步入休息時段。夜色還未褪去,顯得一間一大早就營業的古巴餐廳的燈火更加通明。筆者被店舖內的木製座椅和舊照片吸引,決定前去品嚐當地特色早餐。熱情的伙計拿來早餐的餐單,往塑膠杯斟了一杯水。片刻,早餐送到面前,看起來就像香港茶餐廳的常餐,有三明治搭配咖啡,炒蛋加上煙肉,只不過換成了古巴口味。
餐桌上一張看起來很古老的廣告交代了餐廳背景,這間1968年開業的Puerto Sagua,是南海灘最有名的美式古巴餐廳,和南海灘的歷史一樣長。座位前方一位長者好像在玩啤牌,將卡片鋪滿了桌子。伙計眼見我好奇地望著前方的長者,順勢介紹前面那位長者是餐廳的大老闆Horacio Rivero先生,80歲的他仍然老當益壯,每天早上都來餐廳工作。他並不是在玩啤牌,而是在統計賬單,一張張餐廳的手寫單據,鋪在桌面上就好像啤牌一樣。伙計Arnaldo介紹:「現在餐廳主要由第三代David Rivero先生負責經營,他通常中午才會出現,你可以跟他了解更多的餐廳故事,我相信他很願意分享。」一次沒有預期的採訪就這樣拉開了序幕。甚少在網絡上做廣告的他們,仍然憑著口碑客似雲來。究竟是甚麼令這間小店屹立多年?
古巴移民潮舉家赴美 白手興家開餐館
在1950至1970年代,位於東方的香港迎來一波移民潮,大批中國大陸的民眾為了逃離共產主義陰影下「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殺戮和鬥爭,冒著生命危險逃到了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香港,用雙手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同一時期的西方也發生著類似的事情,1959年古巴革命後,32歲的青年游擊隊領袖卡斯特羅掌權,讓古巴陷入共產主義的深淵,為了逃離獨裁政權,大量的古巴人成為流亡者逃往美國。離古巴最近的地方就是隔海相望的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就成為古巴人的主要聚集地。據統計,僅1965年一年間,就有約10萬古巴人通過每天兩次的「自由航班(freedom flight)」從古巴首都哈瓦那來到邁阿密。
David Rivero講述:「我們一家的故事也是從逃離卡斯特羅的政權開始的,我的爺爺一家在1960年代一起離開古巴,他希望為家人尋找更穩定的生活。他們先到了紐約打工,我的爺爺是洗碗工,我奶奶包裝西紅柿。就這樣開始累積了一些資金,在紐約買了房子,後來在機緣巧合下,他們賣掉了紐約的房子,再來到佛羅里達投資,這裏有很多的古巴人。爺爺在1968年接手了這家餐廳,自己做廚師,靠這間店養家糊口。我爸爸12歲就來到了佛州,家裏開餐廳後,他和弟弟就一直在餐廳幫忙。」David為父輩來到美國打拼的故事感到驕傲:「我想如果你要定義『美國夢』,我的父輩就是在實踐,從一無所有開始,你要白手興家,必須努力工作,一點一點往上爬。我的爸爸和叔叔基本上全年無休,這間店也是全年無休的。」
David談起,自他有記憶起,這間店就是他生活的一部份了:「我是在這間餐廳裏長大的,我知道經營餐廳需要花很多時間,我每天放學後就到店裏幫忙,爸爸按照一般人的工資僱用我,並不會因為我是店主的兒子而多給錢,我跟店員是平等的,靠我的工作來賺錢,這就是父親傳給我的金錢觀,我也同樣傳給下一代。我的下一代也一樣,靠他們自己的雙手掙自己的零花錢。我為我的父輩感到驕傲,也許這是很多典型家族企業的故事,白手興家,從一無所有開始,一直走到今天。」他的對工作和理財的態度也同樣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一樣是在餐廳打工賺零花錢,我不會多給他們錢,你得教他們錢是怎麼來的,否則他就不懂得珍惜。如果他們不知道錢從哪裡來,他就會認為錢永遠用不完。」
他介紹,Puerto Sagua從開業起,就是一間服務當地社區的餐廳,供應早餐到晚餐,努力迎合當地人的口味,累積了一批老顧客,直至現在都有忠實的顧客前來幫襯。「我認為,要帶給客人『家』的感覺,努力保持初心很重要。」
聽著David講述他的故事,筆者感慨,也許「獅子山精神」的美國版本,就是如此。
保持傳統味道 善待員工維繫大家庭
問及David接手餐廳後,是否考慮過改良餐單,因為邁阿密的餐飲行業競爭頗大,周邊的餐廳林立,似乎大家都在爭先恐後製作特色美食吸引客人。David並不主張餐廳追隨潮流改變自己原本的特色,他為自家餐廳保持傳統口味感到自豪:「有了我的爺爺,才有了這間餐廳的食譜,有了現在的味道。雖然我的爺爺已經去世好幾年了,但他的味道仍保留在廚房裏,這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
David提及,Puerto Sagua的特色就是保持傳統的滋味,以家庭廚房的方式經營,在餐廳布置格局上也是50年不變:「我不想把古巴菜做成很花哨的料理,餐廳明亮、乾淨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帶給客人的印象,對我們來說,享受餐廳的味道和氛圍就足夠了,總比把它改成昏暗的燈光和擺滿小裝飾要好。」他所言其實,端上桌的餐點並沒有搭配精緻的盤子,而是以足料、美味、合理的價格為賣點。為了保持食物的水準,確保客人吃到新鮮出爐的美食,餐廳並沒有跟外送公司合作,鼓勵客人親自到店內品嚐,或電話點餐自取。哪怕在疫情期間,也沒有為了做更多生意而改變他們的習慣。「這麼多年,我們沒有開分店,也沒有跟外送公司合作,就是希望客人能吃到原本味道的美食,不希望我們的食物質素因為水準不一而帶來負評,食物的質量是第一位的。」
對於如今人們依賴社交媒體找尋美食,David表示他們並沒有特別在網絡下廣告,也沒有特別的推廣網頁:「我們承認有點老派,但的確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只是專注做好我們的食物。你現在在網上看到我們餐廳的食物照片,都不是我們自己拍攝的,都是客人拍攝放上去分享的,大家也都慕名而來,我覺得我要做的就是保持傳統,保持我們的水準和風格。」
開業多年,餐廳一直穩步經營著,但世紀大疫的降臨,對小店的生意影響不淺。David憶述:「在疫情期間,我們關門了三個月,銷售額急劇下降,那時候我們仍然想留住我們的員工,在我們關門的那段時間裏,員工沒有上班,但我們還是盡力給他們發工資,只是薪資比以前少一些。我們希望員工盡量留下來,很珍惜在這裏工作的每一個人。你知道嗎?我們的員工有75%的人在這裏工作了15年以上,他們已經成為了公司的一部份。工齡最長的員工在這裡快40年了。我相信,我們的員工是這個大家庭的核心。」
訪問期間,與伙計Arnaldo閒聊得知他的母親也是店內的老員工,他也很樂意將這間餐廳稱之為「家」的一部份。每逢節假日,員工們都會聚在一起慶祝,老闆會記得員工的生日,給他們買蛋糕。Arnaldo感言:「在這裏工作我感覺很開心,這裏就像一個大家庭。」
David表示,他對於員工的管理從不用「紀律」一詞,而是從自身做起,「我的職場哲學是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激勵他們,鼓勵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我相信當他們自願去工作的時候,就能夠做得很好。我考慮最多的是怎樣凝聚我們的員工,讓大家的心在一起,朝同一個方向努力。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有各自的長處,那麼就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們發光發熱,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樣,鼓勵他們發揮長處,給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
*********
聆聽David的分享,令筆者不由想起香港家庭式的老店的經營模式,「獅子山精神」竟然在地球的另一端的古巴餐廳實踐著。訪問結束後走出餐廳,仍回味著David說的一段話,這種為「家」負責的心態令人感動:「你知道,我不僅是接管一個企業,更是接管一份祖輩留下的產業,我應該要怎樣將其維持下去,這是我的使命。我並不一定要讓人們認為或知道我是經營者或所有者。我想讓大家知道的是,這是我的家族在經營,我是在為我的父輩們而經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