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底,在港媒看到一個很超現實的笑話:有「立法會議員」竟煞有介事提議推行「禮貌運動」,以改善香港服務業質素。李家超也揚言表示支持,鼓勵辦「微笑」、「以客為先」等運動。不禁想起80年前台灣日治時期,皇軍也推行過「微笑運動」、「親切周到運動」,似乎可與21世紀香港「禮貌運動」互相輝映。

「立法會」這個建議,潛台詞是旅遊業、飲食業、零售業日趨蕭條,原因只在於港人無禮貌、服務差,而不是近年源源不絕的移民潮,更不是政治環境劇變(即共官日夜吹噓的「由治及興」),導致香港的國際形象低落,外資紛紛撤出,發達國家遊客亦不想再來。

總之千錯萬錯是市民的錯,跟「完善制度」、「国安法」無關,也決不能怪到港共政府頭上——但歸咎港英政府則ok。據「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副校長劉智鵬所說,香港服務態度差,是由於「回歸前」社會有一種歪風,電台、報紙、區議會和立法局都「把罵人當做一種文化」,影響了港人品德。真有其事?

1997前,香港有「無厘頭」文化、炒樓炒股文化、醉生夢死文化,「罵人文化」則恕我毫無印象。倒記得80年代初,有支廣告歌由林子祥主唱,叫「笑一笑世界更美妙」,可見「禮貌運動」在40幾年前已經出現了。「罵人文化」究竟如何在「回歸前」興起,希望劉智鵬可以詳細說明,豐富一下大家的知識。

至於說「罵人文化」影響品德,自言「我的雜感常不免於罵」的魯迅豈非是千古罪人?何況近年把「罵人文化」發揚光大的,都是中共外交官,以及上個月趁習主席訪美時,連珠發砲怒轟美國是「黑社會」的新晉戰狼鄧炳強(今個月為什麼不罵了?)。劉智鵬是否暗示他們也要為港人的「品德教育」問題負責?

歷史上,大凡是政權自上而下推行的「禮貌運動」,無不徒具形式,成效闕如。例如1934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推廣的「新生活運動」(至1949年無疾而終),旨在培養中國人的「禮義廉恥」,請問中國人整體道德有改善嗎?

這類「品德教育」的本質,說穿了,不過是以「禮教」作為包裝,目標是把人民訓練成循規蹈矩的順民而已。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禮貌若非發乎至誠,本諸仁心,都是虛有其表的矯情;矯情越是推廣,就越敗壞世道人心。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無論搞什麼「運動」也好,只要有藉口花掉公帑,也許都是值得提倡的。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