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華早報刊出一篇洋人寫的鴻文,標題使我打了個突,竟形容藝人袁詠儀為「香港的柯德莉夏萍(the Audrey Hepburn of Hong Kong)」,引起不少網民熱議。
柯德莉夏萍跟袁詠儀的共通處,除了同樣是女人,我只勉勉強強想到一點:柯德莉夏萍演過Roman Holiday,片名港譯是《金枝玉葉》,而袁詠儀也演過一齣叫《金枝玉葉》的電影。不知道是否這片名的緣故,才令外國人對袁女士有美麗的誤會呢?
我好奇袁詠儀跟柯德莉夏萍邊忽相似,馬上拜讀內文,原來外國有位影評人Derek Elley在袁女士身上,看出一種「Audrey Hepburn-ish, gazelle-like, nervous quality」,意即「像柯德莉夏萍的、瞪羚般的神經質」。瞪羚(gazelle)是一種動作迅捷的羚羊,有大而明亮的眼睛,常見於非洲和亞洲。
無可否認,袁詠儀的眼是夠大的,但有鬚唔代表係老竇,眼大也不等於柯德莉夏萍。儘管張愛玲說過,「用洋人看京戲的眼光來看看中國的一切,也不失爲一樁有意味的事」,但洋人品評中國臉孔,往往拘泥於牝牡驪黃之間,似乎不知道氣質為何物。
柯德莉夏萍的美,發自內心,優雅之外,尚有一種俠骨。二戰時她身在荷蘭,積極參與抵抗德軍的活動,曾舉辦「地下音樂會」籌款、傳遞地下報紙、送食物給藏在樹林中的聯軍飛行員,還在一家醫院做義工(該醫院是抵抗運動的要地)。
後來柯德莉夏萍憶述德國佔領荷蘭的日子,也為納粹暴行作見證:「我們看到年輕人被推到牆邊槍決,他們先封鎖街道,然後重新開放,讓你繼續走過去⋯⋯關於納粹黨,別輕視你所聽到或讀到的可怕事情。它比你所能想像的更糟糕。」柯德莉夏萍一生行善不倦,晚年仍為慈善奔走,協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兒童。
袁詠儀有何家傳戶曉的「義舉」呢?只記得2021年尾,她的15歲兒子身在香港,卻在IG稱自己不在「China」,惹來小粉紅出征,結果袁詠儀馬上在微博代兒子澄清道歉。當時我評過此事,舉證指出不把香港稱為China,根本是張智霖袁詠儀的用詞習慣,卻把責任卸給兒子。不管氣質或品格,袁詠儀都沒一絲一毫柯德莉夏萍的影子。
這個「香港柯德莉夏萍」笑話不禁令我想起,幾年前雷鼎鳴曾稱呼屈穎妍為「香港的魯迅」——但今時今日,教育局人員也勸喻學校圖書館抽走魯迅的書了,不知道「香港的魯迅」又幾時被控煽動?順帶一提,跟袁詠儀同樣性格「直率」的麥美娟,也可把眼球瞪得像瞪羚那麼大,更適合「袁靚靚」的綽號,應該是「香港影壇的麥美娟」。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