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4名學者發表聯合文章,建議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4名學者發表聯合文章,建議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連同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等四名學者,今早(7日)於《明報》就新冠議題撰文,指無人能知大疫何時再臨,防疫大方向應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建立抗疫韌性,即使疫症重臨,市民仍能處之泰然、生活如常,而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

袁國勇、孔繁毅、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和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發表聯合文章。文章指無人能知大疫何時再臨,防疫大方向及全盤戰略,應設計到適合應對不同傳播途徑之潛在病源,而非針對單一病源。當中全民參與、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時刻就緒,才能是「心態上之抗疫韌性」。另外外防輸入,鞏固本港公私營醫療系統,建立抗疫韌性,即使疫症重臨,市民仍能處之泰然、生活如常。

學者們又提議,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各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設施,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入境旅客,並將此變為常規做法。而旅客亦需時刻佩戴口罩,並接受流行病學追蹤。一眾學者指出,當有常規制度,可隨時擴展到任何疑似爆發疫情之地。而邊境管制亦要減少豁免,防止感染個案流入本港。

另外,其指亦要整體提升本港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標準、公立醫院及實驗室檢測應急能力,令香港防疫措施,能於任何情况下應付不同傳播途徑之病原體。醫管局及衛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之設備、人手及技術,並能於短時間內啟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輕度症狀病例,以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提升公營和私營醫院硬件

文中亦指,本港人口老化,公立醫院長期人手不足、欠缺牀位,隔離設施不足。若要改善公營醫院的防疫應變能力,要硬件設施先著手。例如病房應儘量區隔化,增加病房鮮風供應及通風換氣率,增加牀位距離,讓病人有更多活動空間,減少院內擠迫情況。

私營醫療機構亦不能置身事外。文章建議私營醫療機構不能置身事外可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的硬件,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等。日後再遇大流行,屆時私院5,000多張病牀,部份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短時間提供大量緩衝空間,以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私人執業醫護方面亦應私人執業醫護,複習感染控制及基礎傳染病知識,「日後大疫再臨,可全民皆兵」。

倡淘汰舊式安老院舍

疫情期間安老院舍是重災區,學者指現時本港安老院舍水準良莠不齊,一般環境擠迫、通風欠佳、防疫設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建議政府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舍,重新訂下硬件標準,亦可研究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設駐場醫護人員及醫療設施,減少因小病到公立醫院。

另外,疫情期間出現不少垂直傳播個案,文章建議政府可研究為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並為舊有大樓做改善工程,例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設計,減少垂直傳播再發生。

學者建議採用「7-1-7」聯盟之倡議作本港抗疫指標之一。「7-1-7」是指早期控疫的3個階段,即於7天內識別出疑似疫情初發,1天內通報公共衛生當局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在7天內啟動全盤防疫機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