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飽受疫情困擾逾兩年半,縱使全球多國陸續放寬防疫政策,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目標。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共4名香港大學學者撰文,認為倘若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致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效果,避免醫療系統崩潰慘劇再度發生,有需要繼續大幅度放寬當前社交距離措施,包括提倡取消大廈圍封強檢、學校取消快速測試、入境人士以核酸檢測取代隔離等,讓病毒在社區低度傳播,令人群能藉由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免疫力。

開宗名義指中港防疫措施世上最嚴格令人生疑

兩名政府專家顧問,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聯同微生物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龍振邦及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日前在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旗下網上期刊「AsiaGlobal Online」撰寫長達3,000多字學術文章,闡述對於本港正在邁向「混合免疫」與恢復正常的建議。

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現時本港是與大陸一樣,在世界上實行最嚴格防疫措施的地方之一,其中包括要求入境人士進行酒店隔離,「本港繼續與疫情角力情況下,市民與希望來港旅遊的外地人士都對前景有所疑問。」

文章提到,各國政府都要根據科學以及其他考慮因素,從而制訂流行病學控制措施,但是在決策層面上,必須依從科學發現與知情推斷的基礎,形容本港擁有強大的傳染病研究社群,包括執業醫生,從百多年前的瘟疫,以至近年的禽流感、俗稱「SARS」的非典型肺炎、豬流感等,在這次疫情中,本港研究人員亦一直在取得重大突破。

疫情走向流行 應該提高「混合免疫」水平

文章引述港大數據模型顯示,本港今年初大規模爆發Omicron BA.2變種病毒的情況下,估計有400至500萬人受到感染,第五波疫情在3月初到達高峰,一個月後感染人數下降了10倍。自從4月後,每日確診數字持續緩緩上升,並於7月初達到3,000宗水平後趨於平穩,文章認為與中和抗體顯著下降相吻合。

不過,文章強調從多項指標上表明,本港疫情實際上在走向「流行」階段,單憑確診數字不應引起恐慌。首先,Omicron在致病率與死亡率方面,已演變成越來越像流感,透過高感染率與高疫苗接種率,可以確保在社區中存在高水平的「混合免疫」效果。

其次,現時本港已有口服抗病毒藥應用,可以隨時用於治療早期感染,防止其惡化成重症。文章分析,雖然自從6月初以來,近日入院人數由500人倍升至1,000人,但重症與死亡病例仍然極少,主要是未接種疫苗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有關,當中絕大多數均是罹患長期病患長者。

文章又稱,自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本港疫苗接種率不斷地上升,現時已有接近93%人口接種過第一劑疫苗,而接種第二劑疫苗人口亦達90%,反映高疫苗接種率。

僅需採取過往流感措施 強調病毒永遠不會消失

文章寫到,雖然媒體對於Omicron亞型新變異病毒株,例如BA.4、BA.5及BA.2.75等有相當多關注,尤其是在傳播力及「免疫逃逸」方面似乎都比其他Omicron病毒株強。然而,文章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亞型新變異病毒株可以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同時透過自然感染或者疫苗接種,可以預防在感染後出現重症,無論何種變種病毒。

因此,文章預計未來疫情不太可能再如第五波疫情般出現醫療系統癱瘓,導致逾9,000人死亡情況。即使在深切治療部入住人數激增的情況下,當局僅需採取過往應付冬季流感激增時的措施,包括有足夠的檢測及口服抗病毒藥儲備已經足以應付。

文章坦言,「SARS-Coronavirus-2」這種病毒永遠不會從地球上消失,它將好像其他的4種冠狀病毒,包括OC43、229E、NL63及HKU1般,繼續感染人類,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其臨床與流行病學影響將會降低。經過反覆多輪疫苗接種(產生中和抗體 + T細胞)以及自然感染(產生黏膜 + 中和抗體 + T細胞),包括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防重症混合免疫屏障」已穩固建立。

文章認為,由此可見現時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盡快實現「混合免疫」,為了在冬季前實現最具保護性的「混合免疫」,避免本港醫療系統崩潰慘劇再度發生,政府應該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病毒在社區低度傳播,令人群能藉由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免疫力,「讓我們沿著病毒流行的路線向前推進,為香港向世界開放鋪平道路。」

夏季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永遠總是最好」

文章續指,在這夏季大幅放寬措施提高「混合免疫」期間,對於未接種疫苗的群體仍然需要保護,故此建議他們外出時佩戴更強的呼吸防護設備,例如N95口罩或者其他同等口罩,亦應每日在家接受快速抗原測試,以便反向隔離或在感染早期進行治療。文章亦稱,由於本港疫苗接種率低於新加坡,在全面放寬前仍然要維持「疫苗通行證」制度,直至冬季過去。

文章根據新加坡的經驗,並以本港700萬人人口調整,當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放寬時,預計屆時本港每日確診數字將在3,000至21,000宗之間波動。文章直言,當病毒在夏季的環境存活率與空氣傳播率都較低時,由感染引起的炎症損害也會降低,此刻減少社交距離措施及入境措施等「永遠總是更好」。

大陸維持「清零」故先對外開放 長遠應以核酸檢測取代隔離

文章建議政府以口服抗病毒藥來取代社交距離措施等非藥物干預,在不可避免的第六波疫情時,盡量減輕公立醫院負擔,包括應向政府門診、私家診所、醫院及安老院派發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和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兩種口服抗病毒藥。至於個別輕症患者,當局應儘可能將他們下放到社區及安老院隔離。

至於入境政策方面,文章表明由於大陸仍然維持「清零」政策,本港邊境應優先向世界其他地區開放。文章認為,政府初期應先縮短入境人士的酒店或家居隔離時間,要求他們檢疫期間配戴手帶,在抵達機場時、抵港第3日、第10日接受核酸檢測,並且每日進行快速測試。

長遠而言,文章建議當局要求入境人士在抵港頭7日內每日接受核酸檢測,並於抵港第10日再做一次核酸檢測,並且佩戴手帶,取代所有隔離檢疫安排。當局亦可以考慮修改「疫苗通行證」權限,防止入境人士抵港頭7日進入餐廳及酒吧等場所。

批評圍封強檢浪費應予廢除 師生每日快測應該取消

文章批評,現時政府所採取的大廈圍封強檢措施屬於「昂貴、破壞性及浪費資源」,當局應該立刻廢除有關措施,「因為我們『確實』希望能夠讓低水平病毒傳播,增強港人的氣管黏膜免疫力。」

文章同時指出,中小學校、幼兒園及托兒所的現有流感監測機制已經足夠,亦可針對疫情進行修改,故此要求當局取消對學校教職員及學生每日上學前須接受快速測試的安排,並且強調應讓家長自行衡量當中風險,從而決定是否讓子女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家長應該知道風險」,意味不應強制學童接種疫苗。

對於日後隔離安排,文章建議醫院隔離只適用於對新變種病毒仍然不確定時,當局應該鼓勵社區感染患者在家隔離。至於高風險緊密接觸者或居住在狹窄環境中的患者,政府應該提供社區隔離設施予其隔離。

不得不承認防疫措施對Omicron「並不奏效」 應仿效新加坡

文章在總結時直言,「我們不得不承認前兩年所採取的社交距離措施,在應對第五波疫情並不如此奏效」,故此認為除非未來入院人數、深切治療部留醫或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否則不再需要現有社交距離措施措施,僅要保留在室外運動外佩戴口罩一項,強調應該仿效新加坡的例子,逐步放寬所有防疫措施,「然後,生活應該幾乎恢復正常(Then, life should almost back to normal)。@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