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科技大學頒發榮譽博士給素有「AI教父」之稱的圖靈獎得主、Meta副總裁兼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漢名楊立昆)。楊出席了典禮,並發表演說。想不到事後卻鬧出一個小笑話。
科大Facebook專頁昨日發布了一張圖片,引述楊立昆演說的一句話:「I only hire people who are smarter than I(我只僱用比我聰明的人)」。九小時後楊立昆轉發科大的帖文,澄清自己實際上是說「I only hire people who are smarter than me」,又半幽默地表示,自己正疑惑是否該說「than I」。(注1)
我fact-check一下演講影片,發現楊立昆當時的確是說「than me」而非「than I」。(注2)那麼科大為甚麼要改掉人家的原話呢?
「Than」字後的名詞,應該用主格代名詞(subjective pronoun,如「I」)抑或賓格代名詞(objective pronoun,如「me」),其實是個老掉牙的文法問題。簡言之,這裏該用「I」抑或該用「me」,視乎你怎樣理解「than」字的屬性——如果你認為「than」是連接詞(conjunction),那就只能用「I」;若你視之為介詞(preposition),則該用「me」。
但文法學者如何判斷一個字的屬性呢?有些人是閉門造車,「我說了算」;有些則參考經典作家的用字習慣。在than I 或 than me的問題上,後者其實比前者普遍得多,使用者也極有份量,如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寫「A man no mightier than thyself or me」;憑一人之力編纂英語字典的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也曾在隨筆中寫道:
The learned, the judicious, the pious Boerhaave relates, that he never saw a criminal dragged to execution without asking himself, “Who knows whether this man is not less culpable than me?"
可見「than me」用法非但沒錯,更有英語著名作家加持。但有些自作聰明的人,偏喜歡賣弄自己的文法「學問」,硬要「指正」別人。認為「than me」是錯的一派,主要受到十八世紀文法學者Robert Lowth的影響。Lowth對於甚麼是「正確」英文,有許多「獨到」說法,至今仍陰魂不散。
例如他認為一個句子若以介詞作結——如"what did you ask for?——就是不正規的寫法。Lowth又喜歡以拉丁文語法規範英文,所以一見英國散文名家Addison的句子「Who should I meet the other night, but my old friend?」,就一口咬定是錯的,指「Who」字該按照對應的拉丁文句結構,改成賓格的「Whom」才對。諸如此類「文法規條」,往往一反常人甚或名家的習慣用法,有點似香港提倡粵語「正音」的「有識之士」。
但細心探究,Lowth的說法其實沒甚麼道理,甚至自相矛盾。例如他認為「than」是連接詞,在「He is smarter than me/ I」這類句子中,只能用主格的「I」,決不能用賓格的「me」;但他又自打嘴巴,主張「than」字後只能寫「whom」(是賓格),不可寫「who」(是主格)。如此顛三倒四朝令夕改,若無其事地180度推翻自己,簡直是文法界的「維尼帝」。
現代文法學者的主流觀點,則認為「than me」與「than I」都是正確的,但「than I」聽起來較生硬,學究氣太重。所以,科大改動Yann LeCun的用字,其實越改越糟;更令人尷尬的是,科大改英文的標準並不一致,因為隔兩句就見到「They may eventually be smarter than us」——怎麼不是「than we」呢?
經科大這樣一改,LeCun的英語既顯得不自然,用法又錯亂,確實貽笑大方,難怪他要出post澄清。如今連大學公關的英文也如此奇形怪狀,那麼康文署路牌那些英文串寫錯誤,也就見怪不怪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