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本周公布第三季尾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字,由第二季尾的3,341宗,倏然抽升至超過一萬宗,報上11,123宗,頓時令全城嘩然。凡經歷過1997年金融風暴的人們一聽到「負資產」三個字,便會毛骨悚然。2008年金融海嘯時雖見負資產情況跟現在一樣拔地而起,但當時因全球央行(那時候彈藥還真多)不約而同推QE、劈息救經濟,香港樓市很快又雨過天青,繼而一片暢旺,雄心更甚,認為連雷曼爆煲都吹不倒,鐵打的港樓好比穩如泰山、長升長有。

然而,今次周期有市場頭號殺手「通脹」在四處點起火頭,雖已沒幾個月前般兇猛,但俄烏戰況未明、以哈衝突又起,恰好皆激發油價,導致能源價格大方向傾於易升難跌。另一跟雷曼時的明顯區別,在於中原CCL指數在2008年時高位還不到74點(那時由73.81點調整至56.71點),如今即使已有所回落,但最新仍報154.64點,基點高了許多。

近六年半買樓皆苦

回顧金融風暴時,樓市一跌就是六個寒暑,由1997年的急瀉揭開熊市序幕,並從1999年起「逐D逐D跌」,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感覺見不到天日,累計大幅下挫了約七成終見止血。當時的負資產數目一度達到超過了100,000萬大關,於2003年第二季時的高峰期報上駭人聽聞之105,697宗,差不多每個人身邊、每間Office都會有人背著負資產之痛苦。

加息後本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急升(數據來源:經絡/大紀元製圖)
加息後本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急升(數據來源:經絡/大紀元製圖)

這裏需要解釋清楚一個重要概念,負資產不代表負淨值,它只代表物業價格下跌至其價值不及業主所欠的按揭貸款金額,而他可能仍然擁有不少現金或其它物業、資產等,只是那一個個別物業出現資不扺債問題。

以目前CCL的水平計算,過往六年半買樓的人皆已有很大可能陷於「破買價」(現價低於買入價),翻查資料,在這段時間內一手住宅成交有101,432宗,而二手交投則有290,940宗,加起來約40萬宗買賣註冊。賣家好彩「走得切」,但40萬名業主可要想一想如今之計,是「撤」還是「守」。

曾經聽一位同事在接近放工時突然說:「終於等到樓價返家鄉啦!」繼而她續嘆道:「等了十六年,同楊過一樣。」經稍為了解後,原來她在樓價登峰前一年終於忍不住買樓,明知很貴但害怕會再升,吞一口烈酒、矇住雙眼當起清兵(心口掛個「勇」字)入市,快樂了一年,之後便成千古恨。當年還有新興市場起頭「這支歌仔唱」,今舉目難見前路有任何救兵或異軍可以突出相助,大陸樓市、債市爆破已自顧不暇,且供過於求問題極為嚴重。

那麼究竟今次港樓跌勢會像1997年抑或2008年?又或者兩個都不似?首先,比較一下全球各大城市最新的樓市負擔比率,據Visual Capitalist資料,香港「一枝獨秀」跑出,錄得18.8倍(中位樓價除中位家庭收入),遠高於倫敦的8.7倍,以及多倫多的9.5倍。就算港樓不跌至這些大城市的價位,以一半計都要調整約三成。其實即使走低30%後,跟「合理價」還是扯不上半點關係,要再跌兩成才可定義為Reasonable。如果要稱得上「扺買」,那就要比率回落到5倍左右,大家可以自己計一計。新加坡就是在金融海嘯後「撳住」樓價至約5倍,往後一直處於較穩健發展狀態,但港樓在2008年後則毫不客氣脫韁騰飛,今天便是萬有引力發作的時候。

負資產不利於消費

回到負資產話題,港人其實自2009年以來已開始少用、淡忘這詞彙,個案甚至銷聲匿跡,在多個季度歸零。於疫情爆發初期曾微升至384宗,但到了2021年又回到不足100宗。惡夢真正開始,乃美國開始加息之後,觸發早應調整的港樓終於向下。

負資產打擊沉重,可以令一個人變得十分沮喪。筆者知道一些近一、兩年買樓的業主,不乏屬於睇好特區、大灣區的買家,不管呎價去到兩、三萬照買。他們不會理智去想一想,不少港人移民英國,會出現供應突然過剩、買家減少的實際利淡風險(當時還未加息),只管滿口「早走早著,最好以後唔好番嚟」等。他們大概忽略了本地人口(跟專才來港的不一樣)對樓市的長期穩固發展的重要性,今變成負資產一員後大感不悅,甚至病倒了,身體回復不了以往。

與此同時,財富效應減少,將影響消費、投資情緒等,骨牌與乘數效應將雙管齊下夾擊香港經濟前景,前途茫茫。◇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