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至,月餅上市。一年中正月十五的湯圓、端午的粽子和中秋的月餅都是中國民間古風悠悠的民俗食品。每年此時,主婦們喜慶的忙碌,孩子們追逐的歡笑,記憶中媽媽的味道便與應景的美食一道走進千家萬戶。被那些一年又一年重複,一代又一代傳唱的古老傳說遙遠而神秘地輕加點綴,那些在血脈中一千年又一千年地流淌過來的渴望、遺憾、夢想和企盼便會一個又一個鮮活地從歷史深處向你走來,裹在你周圍的空氣裏,如淳酒般撲鼻,無處不在,卻又似夏日輕風,無跡可尋。

月餅的習俗始於太古的殷、周時期,最早是祖先們祭月拜神的貢品。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作為月餅輔料,時稱胡餅。到唐代時京城長安出現將嫦娥奔月等神話溶入吃月餅的習俗之中,始成中秋賞月的雅風。據史料記載,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與楊貴妃吃餅賞月,玄宗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翹首明月,珠心慧轉,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中秋賞月有三個常聽到的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傳說中嫦娥是夏堯時神射手后羿的妻子。當時,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焦土大地,旱死莊稼。后羿神勇無比,手中長弓箭無虛發,九箭射下了九個太陽,造福萬民。後來后羿從西王母處求得長生不死之藥,被妻子嫦娥偷食,食後身輕如風,飄向長空,至此便常住在月亮上的廣寒宮中,長守寂寞。唐人李商隱有詩曰:「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說的是嫦娥奔月後,因寂寞而思念后羿的心情。

吳剛折桂。相傳漢朝時西河人氏吳剛得仙人傳道而升天。後因犯錯而被貶到月宮。月宮前的桂樹枝繁葉茂,高逾五百丈,吳剛便被罰每天去砍伐桂樹。但桂樹神奇,亦有長生不死之術,一被砍傷便能自動癒合。就這樣,數千年來隨砍隨合,吳剛便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做這勞而無功的差事。

玉兔搗藥。故事出自道教掌故,是說月亮之上有一隻兔子,體白如玉,稱為玉兔。玉兔每日拿著玉杵搗藥,製成蛤蟆丸。人若得服此丸便可長生成仙。玉兔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中秋賞月,自然離不開月亮。明月高懸脫塵,冷艷卓韻,是古來文人騷客們借物抒情的美景佳境。大詩人李白更是此道之中的高手。「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寥寥數句,秋夜的皓月清風便與殷殷的故人情懷交相輝映,躍然紙上,是青年李白靈思湧動的佳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簡單單一個「舉」字,將詩人因思念故里而長久舉首仰望月空的場景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字神來,便成絕句。「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幽怨孤寂的冷月在此成為陪襯,烘托出通篇揮灑的才氣、傲氣與衝霄之志,更將詩人桀驁不馴的干雲豪氣發揮到極致。

然而,即使是李白這樣中國文史上不世出的詩仙,在詠月上與蘇東坡的一曲「水調歌頭」相比,仍顯得略遜一籌:「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四句開篇,立意高遠,人生迷茫,但問蒼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已要求真,卻欲求還止。乍看疑是欲捨不能,細理卻似心念蒼生?史料中,東坡先生既是數一數二的大文豪,又是參禪求道的修者,生平軼事中多有在名山古剎中求僧問道的記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既是難以求全,何如去留隨緣。坎坷人生,正是悟道之本。而禪到深處,必是始於參而止於禪,起於智而終於慧。詩人悲天憫人,同情弱者,善待眾生之意便自自然然地揮灑於紙上。曲到終處,便是那句代代傳詠的千古絕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