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時節正是花好月圓時,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裏,中秋節是最富詩意的一個節日。

古往今來,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一直源遠流長,

送走了炎熱的夏天,迎來秋高氣爽的金秋,

金秋帶來的是百果飄香,五穀豐登。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是三大節日之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它起源於古代「祭月」的習俗,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份,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仲秋」。

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收穫在即,因此,這天同時也要祭拜土地公,答謝土地神的保祐,稱為「秋社」,所以中秋也叫「社日」。

中秋固定在皇曆的八月十五,這天也是月神的生日,月亮在黃昏時刻就出現了,人們就在戶外的庭院擺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和柚子來「祭月」,也稱之為「夕月」,夕是黃昏。在《太常記》書說:「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夜明就是月亮,因為月亮在夜晚時才大放光明,所以稱月亮為「夜明」。

賞月是中國古老的風尚,起初沒有固定日期。到了唐代,在詩人杜甫、王建和歐陽詹的詩作中,都有以「八月十五夜月」為題材的詩篇,可見中秋賞月的風尚在當時已十分流行。及至宋代,中秋節便發展成為群眾性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對北宋汴梁(今開封)中秋節盛況的描述:「節日前夕,各店皆賣新酒,並重新裝飾門面;到中秋晚上,遊人四出,爭佔酒樓,飲酒賞月,夜市通宵達旦。」明、清時期,人們在中秋晚上祭月,所用供品都是圓形,是取團圓之意。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中國大部份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根據文獻記載,月餅最早出現於南宋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只是作為一種蒸作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會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製作的名堂亦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等等。到了近代,月餅不僅製作精良,品種也日益豐富,種類繁多。

中秋節時,許多孩子總是一邊吃月餅,一邊戴上柚子帽,非常開心。
中秋節時,許多孩子總是一邊吃月餅,一邊戴上柚子帽,非常開心。

現代的各式月餅

每年到了皇曆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月餅」禮盒,有提漿月餅、酥皮月餅、硬皮月餅等。餅餡更是種類繁多,甜的、鹹的、素的都各有特色,色、香、味俱佳。各地區風格也不一樣,多數分為提漿、酥皮、硬皮三大類:

提漿月餅:

提漿月餅又名漿皮月餅;熬糖漿調入麵團做月餅皮,包的餡料有鹹肉、甜肉、火腿、棗泥、豆沙、蓮蓉等,餅面印有各式的花紋。

酥皮月餅:

將麵粉、飴糖、豬油用熱水拌勻做皮,有熱情果、豆沙、火腿等餡料。

硬皮月餅:

用白糖、飴糖、麻油加上小蘇打和麵做皮,用冰糖、白糖、麻油、桂花、瓜子仁等拌勻作為餡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