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9月26日舉辦「台商在陸經營的風險與對策」研討會,台灣智庫行政總裁呂曜志指出,中國經濟未如先前預測的好,持續衰退狀況恐影響台灣經濟,且可能有八大劇本。
首先,機率最低的是台灣出口不正常增加,造成內部短缺與物價上漲。呂曜志舉例,中國觀光客過去在其它國家搶購奶粉,是否透過多層企業組織型態,繞道購買台灣關鍵物品,需要特別注意。
第二是,中國產品傾銷導致台灣產業業者損失,趁景氣不好的時間點,中國將便宜產品大量輸出台灣,讓台灣業者在競爭價格上產生損失,例如中草藥、食品加工品、汽車或電動車零組件、電池等領域;這類操縱經濟以拋售或不正常管道進入台灣市場,屬於中低機率。
至於中高機率方面,呂曜志說,第三個劇本,金管會雖有統計台灣銀行對中國包括授信在內的曝險,但是利用人民幣或美元方式借給台商到對岸投資,仍需緊密關注;尤其中國房地產不景氣,金融機構針對投資組合應多加檢視。
第四,台商資金無法匯出等流動性問題,或是台商受到大規模的應收帳款、貸款、呆賬、土地相關的投資糾紛,還有台商資產被中國(共)當局用非正當法律程序扣押,都是中國經濟下行後,使用機率很高的手段。呂曜志說,或許能多與第三國進行轉進或合作,能增加一些相關訴訟上、爭取權益的優勢地位。
第五,呂曜志表示,主管機關針對整體對中投資的資料要審慎觀察,才能找出適合的行政管理方式。
第六,過去對於進口大幅減少,直覺反應可能是因某個成本大幅上升而驟減,但要注意中方有優勢的稀土元素、磁性材料等原物料,台灣工業又相對需要,可能也會影響產業面。
台灣對中進出口衰減
第七,兩岸半導體之間要重新找到平衡點,根據經濟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近幾個月對中國的進出口都衰減很多,主要是受到半導體產業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封裝測試大廠排名中,台灣日月光居冠、矽品居次,排名第三是中國長電。
呂曜志認為,北京是否以此作為下一步「卡脖子」的關鍵領域,值得關注;屆時,全球就得尋找其它的替代產能,例如馬來西亞封測廠。
第八,台灣對中國出口大量減少,必須深入分析多少程度取決於供應鏈移轉,還是中國內需不盡理想的延續。呂曜志分析,台灣經濟預估會有長時間的「痛苦期」,目前政府也協助台灣廠商嘗試進入東盟國家和印度,以及北美洲墨西哥等地。
台商在中國華南訂單剩三成
「華南訂單剩下三成,是如今台商在中國業績的真實面貌。」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表示,中國經濟面臨四大挑戰:一是內需力道不如預期,從家庭儲蓄率偏高、房地產開發投資低迷,就能看出消費復甦力道不足的問題,連同製造業、民營企業的投資意願也明顯低落;二是中國出口衰退,主因為跨國品牌大廠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態勢加深。
第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過去高度依賴房地產,佔GDP至少三成以上,但現在走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5G等;還有低附加價值的代工想往高品質發展、著重內循環經濟等,這類政策重心的轉移也會有陣痛期。
黃健群說,根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顯示,台灣2021、2022年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分別為58.1億美元、53億美元,而對中國投資則來到58.6億美元、0.47億美元,可以說台灣對中國和新南向國家投資呈現黃金交叉。
國安法修正逾1年 關鍵技術未定
德益法律事務所律師顏名澤表示,中國修正《反間諜法》將間諜行為與定義擴大,在中國對國家安全和利益定義模糊的情況下,台商只要聘僱中國相關專家、學者就可能違反《反間諜法》,導致更多產業卻步。
台灣近期也加強《國家安全法》修正,立法院會去年5月三讀通過修正部份條文,明定任何人不可為外國、陸港澳及境外敵對勢力等竊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違者最重可處12年有期徒刑,罰款可視不法所得利益加倍;但《國安法》完成修法已超過1年,卻遲遲未能上路。
顏名澤說,台商應關注國科會後續定義的「關鍵技術」為何。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曾指出,今年6月成立核心關鍵技術辦公室,目前已請各部會提出核心關鍵技術名單,預計最快12月完成審查並報請行政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