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數據,全球有超過66億人使用智能手機互動、上網或玩遊戲。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手機上癮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憂鬱、不孕和大腦發育遲緩等,因此應設法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上癮被定義為一種可引起愉悅的行為,通過反覆接觸,會逐漸導致失控和進一步的負面後果。有研究指出,智能手機上癮與大多數上癮性疾病類似,但智能手機體積小、易於操作且便於攜帶,使得風險更加隱蔽和普遍。

造成大腦發育停滯

今年4月,澳洲統計局(AB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0%的兒童每周至少1小時花在3C產品上,且每周花20小時以上的兒童數量有所增加。日本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專家川島隆太(Ryuta Kawashima)教授對224名小學生進行的三年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不僅語言能力下降,三年間的大腦發育幾乎是停止的。國中三年期間每日頻繁使用手機,大腦相當於小學六年級程度。

他在其所著書中解釋道,面對面交流,會以各種方式刺激大腦,使其積極工作。而在網上這種簡單的溝通方式,對大腦的刺激較小,只有部份大腦在工作。他強調,智能手機對人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引發焦慮、憂鬱

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刊登的一項對6,595名美國青少年的研究顯示,與不使用社交媒體相比,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30分鐘到3小時,內化症狀(包括焦慮和憂鬱)的風險增加1.89倍;每天使用3~6小時,風險會增加2.47倍,而每天超過6小時,風險會增加2.83倍。用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多,焦慮、憂鬱和孤獨感就越強烈。

破壞性如同嗜賭、嗑藥

今年7月,加拿大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社交媒體上癮可能與其它形式的上癮(例如賭博和藥物濫用)一樣具有破壞性。

研究人員對750名年齡在16~30歲加拿大年輕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常常使用智能手機造訪社交媒體的年輕人,願意為留在社交媒體上做出各種各樣的犧牲,包括:

♦      約40%的人表示,願意放棄咖啡、酒和電子遊戲。

♦      30%的人表示,他們寧願一整年不運動、不看電視和不去最喜歡的餐廳吃飯。

♦      近10%的人表示,寧願接受無法生育或者放棄一年的生命。

♦      5%和3%的人表示寧願失去5年或10年的壽命。

♦      不到5%的人表示,他們願意感染性傳播疾病,或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      另外10~15%的人表示,寧願增重7公斤、剃光頭、放棄駕照、不再旅行、過沒有冷氣機的生活,也不願放棄社交媒體。

另有研究顯示,智能手機上癮程度較高的人群,比智能手機上癮較低的人群,在執行能力、視覺反應、聽覺反應、自我抑制能力方面都較差;在總體幸福指數上,智能手機上癮程度較高的人群得分也較低,而在害怕過錯和拖延症方面得分較高。

如何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川島隆太呼籲學生,學習時遠離手機,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之內。

台灣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提議,治療網絡上癮可根據成因的不同分為兩種做法。一是通過心理治療,幫助網絡上癮者認識自我、探索認同、做出改變,進而改善網絡成癮。二是醫學干預,上癮者通常患有其它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焦慮等,治療相關的精神疾病有助於改善網絡成癮。

台灣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成癮治療科吳坤鴻主任提醒,有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應對上癮的問題,包括:

♦    利用閒暇時間,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    使用應用程式幫你控制使用時間。

♦    睡前關掉所有科技裝置。

♦    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包括:吃飯時關掉手機、散步時把手機留在家,有助於減少查看手機的頻率。

♦    規劃固定的休息時間,關掉手機或電腦訊息通知等,逐漸遠離科技裝置。◇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