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更新小一至中三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當中加入中共常用的「建立文化自信」字眼,並表明要培養學生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又修改原本指引中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字眼。有曾經在大陸接受教育的市民擔憂原本承傳真正中國傳統文化的香港,引入的是中共文化,而中共意識形態直接通過語文科的文章對學生宣傳,學生難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2012年,8,000大專生集會抗議香港政府推行洗腦式國民教育。(宋碧龍/大紀元)
2012年,8,000大專生集會抗議香港政府推行洗腦式國民教育。(宋碧龍/大紀元)

「維護文化安全」 從黨章到教育系統

「文化自信」為習近平提倡的「四個自信」之一,承襲自胡錦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多次被習近平提及,並在2017年寫入中共黨章,成為全黨的「精神指引」。

查在2021年教育局因應《港區國安法》實施,在⼩⼀⾄中六的中國語文科、⼩⼀⾄中三的普通話科與中四⾄中六的中國文學科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中,「整體教學重點」部份已經包括「建立文化自信」、「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能力」,並標明是呼應《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學習元素部份,提到學生要「認同維護文化安全是維繫國家、⺠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

同年,針對高中課程的《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亦提到學生「在認同自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能力」。

今年2月15日,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立法會辯論「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議員議案時,提到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不能單靠中國歷史一科,在高中階段「必修必考」不一定更有效提升民族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認為要「多管齊下」,包括在中國語文教育中重點讓學生體認中華文化,「更有效提升文化自信」,連繫對民族和文化的感情云云。

港府終在新學年開始前,將上述的「文化自信」論述,普及到所有班級的課程指引中。

香港大陸中文科目 哪裏不同

在80至90年代於北京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林太,30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擔憂課本被修改後,情況同大陸進一步同化:「香港20年前的教育,是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元思考,而且從事實入手,啟發人文關懷;中共的教育就只有符合它的價值觀的標準答案,直接背誦,不管學生理解不理解也好。」

林太在1994年轉入香港讀中四至中七,對比兩地的中文教科書,她說香港當時的中文科目,比北京的語文課本,更能令人真正理解中華文化。

「我記得讀中六時中文課本,要學的一本叫《情與中國文化》,內容是我在北京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我覺得寫得非常好。沒有標準答案,卻真正啟迪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現在要香港掉過來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實在是可笑。對中國傳統文化破壞最大的就是中共。中共在歷次運動中及文革中毀掉了多少中國傳統文化?文化人都被自殺,被精神閹割。真正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逃到香港、台灣去了,文物要帶到海外才能得到保護,在中國早就『破四舊』給破掉了。現在中共搬出來『文化自信』,還要灌輸給學生,豈不是文過飾非、賊喊捉賊?」

她認為中共強調的中國文化,並非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被中共意識形態扭曲後的文化。

「新亞書院的創辦院長錢穆先生,對香港的中國文化教育乃至承傳,都是最重要的奠基人。而他在新亞書院的校刊上曾經撰文指因中共刻意摧殘中國文化,才特以發揚中國文化為教育之最高宗旨。我在香港學的中文科,才讓我領略到傳統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涵和精神。」她說。

她以中國大陸語文課本為例,「大陸語文課中會包括一些政治人物的文章,例如毛澤東的議論文、詩詞,也有文革樣板戲的劇本,例如《白毛女》,還有宣傳中共的小說選段,例如《紅岩》,「中共意識形態直接通過這些文章對學生進行宣傳」。

「以《白毛女》為例,後來有考察,發現真實的黃世仁是樂善好施的地主,被中共描繪成「壓搾」農民的地主,掀起人民仇恨情緒,灌輸「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概念。但是在正常人類社會中,租戶與地主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中共強加剝削概念,漠視正常社會的倫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被鼓勵從不同角度自由討論,而是單方面灌輸中共「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

批判性思考 改為「慎思明辨」

本次香港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更新,把原指引列明的「培養批判性、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的「批判性」刪去,改為「慎思明辨」。

翻查資料,發現當局通識教育科引起批評後,在2010年代中期便開始使用「慎思明辨」,以表達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不過在國安法訂立前後,「慎思明辨」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除了見於上述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及各科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亦從當局的表達中略見一二。

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及2014年佔中運動以來,親共政客開始將政府施政失誤招致民怨,歸咎於提倡批判性思考的通識科「教壞學生」;但當時政府一直認同通識科的課程目標及教學成果。

導火線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抗爭者在7月1日衝擊立法會後,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董建華表示通識教育失敗,是年輕人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然而通識教育科成為新高中必修科,正是在董建華任內開始推動。

之後政府著力整頓通識科,美其名為「通識教育科改革」,實際上是將國民教育科借屍還魂,並更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維持通識科為香港學生大學入學必修科的地位。

雖然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有培養「慎思明辨」的元素;但強調學生探究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按同理心和理據作出判斷和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而並非單單抱持『批判』或否定的態度」。

一名香港百年名校的中四學生李文淼(化名)在8月28日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今年暑假前學校舉辦「國民教育」營,邀請一名校友對中一至中三學生講國民教育,不過演講內容除了身份認同之外,還包括通過時事講解中共比美國軍事強大等政治概念,「與事實想差甚遠,論點沒有以事實論據支持,完全感受不到慎思明辨囉」。

「慎思明辨」名存實亡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要到2024年方有首批考生應考,但教育局去年7月公布樣本試卷。與通識科不同的是,公社科的題目大多要求考生「支持」政府政策。

例如關於國安法的題目中,試卷要求考生根據資料如何釋除部份人士對國安法的疑慮;又要求考生說明學校教育在「培養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觀念」上的重要性。

關於大灣區發展的題目,試卷則要求考生從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角度,建議外國手機企業如何利用大灣區的優勢營商;不同於以往通識要求學生分析不同事務乃至政策的利弊。

「只能培養高分低能 或見風使舵的人」

就「獨立思考」方面,林太憶述,在1989年後的政治課上,除了教育當局安排必須要學習的補充教材「四項基本原則」,課本主要簡述《資本論》中的內容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高中要求學生寫文章證明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如何繁榮社會。

「當時的我,政治課經常不及格,因為我理解不了課本上的內容,但我知道只要『政治正確』,肯定能取得高分數,於是寫了一篇自己都知道是謊言的文章,結果得了A」。

她指出,有方向性的問題,令學生只能按照題目方向論證闡述,不可能有多方向的思考方式,「如果這樣做,只能培養高分低能或者見風使舵的勢力小人,對社會沒有好處」。

她認為獨立思考基於事實,而大陸的歷史課「顛倒史實」,例如把中共第五次圍剿逃亡,形容為長征「奇蹟」;把中共在蘇區種植鴉片,賣給日本人賺取金錢隻字不提,美化為「延安大生產運動」;把掠奪私有財產美化成「打土豪分田地」;把大躍進造成的饑荒形容為「三年自然災害」;把文革浩劫跟中共切割,僅形容為個人錯誤;對1976年天安門「四五事件」、1989年「六四事件」等諱莫如深。

林太太認為學生在單方面被灌輸這些訊息的時候,既沒有了解真實的歷史,也不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說實話,從2012年國教運動開始,我就很痛心,香港不要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丟掉了,反而去迎合中共的黨文化教育,那才是真正毀掉人毀掉我們的文化的開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