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字玄德,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中,開始時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先後寄居公孫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之下,但他始終堅持仁政的思想,因此許多人被他的仁德所感化,竭盡所能地為他效忠效力,從而能成就其一生的霸業。

三顧茅廬

在荊州寄居的這一段時間,劉備總結了幾次失敗的教訓,認為雖有關羽、張飛等虎將,可是要成功大業,非有王佐之才輔助不可。謀士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大喜,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時,不巧他有事出門,只好失望回去了。過了幾天,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又趕緊與關羽、張飛冒著寒風大雪前去,但諸葛亮恰好又出外訪友了。

劉備認為可能自己的誠意不夠,才兩次撲空,決定連續幾天吃素,並挑選一個黃道吉日再去拜訪。不久,三人又來到臥龍崗,恰好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不敢驚醒他,站在外面等候。

諸葛亮醒來後,與劉備暢談國家大事,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華佩服不已,邀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本不想過問天下之事,但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感動,就答應了。

當劉備問諸葛亮有多大智謀時,他回答說:「主公有多大膽略,亮有多大謀略。」劉備當即把佩劍解下交給他,意思是:佩劍如劉備本人,可任由其支配一切。因劉備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襟,諸葛亮才得以充份施展才華,輔佐劉備逐鹿中原。

攜民渡江

後來,曹操發兵荊州,此時恰好劉表病逝,次子劉琮繼位後向曹操投降。諸葛亮勸劉備乘曹軍未到之前取得荊州,劉備不願趁人之危,回答說:「吾不忍也。」然而曹操大軍將至,不取荊州只有撤退一途,於是決定向江陵撤退。

大多數荊州百姓都信任劉備的為人,願意跟他一起撤退。劉備明知跟隨一群男女老少是個拖累,仍不忍棄之而去,就派遣關羽到岸邊準備數百艘船隻,以便「攜民渡江」。走到當陽時,跟隨百姓已有十餘萬,輜重也有數千輛,只能日行十餘里。有人勸他快些行進,否則難以保全江陵,並且表示隨行百姓太多,曹操的大兵來到,必難以抵抗。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之而去!」

曹操為了防止劉備佔據江陵,親率精騎五千加速追趕,一日一夜跑了三百餘里,終於在當陽長阪追上。劉備不敵逃走,讓張飛率二十騎斷後,義膽忠心的張飛砍斷追兵必經的小橋,橫眉豎眼站在橋頭大聲吼道:「俺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見狀,無人敢過河追趕,劉備才得以順利脫險。另一位忠義之士趙雲則不顧自身危險,衝入敵軍中救出劉備的兒子,並保護兩位夫人,也脫離了險境。

當陽之戰,劉備因不忍拋下百姓而失利,讓曹操獲得許多輜重和俘虜。劉備敗走後投奔駐守在江夏的劉表的長子劉琦處,並計劃聯合江東的孫權以抵禦曹軍。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三顧茅廬。(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三顧茅廬。(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公有領域)

起於赤壁之戰 終於夷陵之戰

曹操佔領江陵後,企圖一舉掃平江南。孫權也感到了威脅,於是與劉備達成協議,兩軍聯合抵禦曹軍。

曹軍與孫、劉聯軍大戰於赤壁,聯軍以火攻大破百萬曹軍,然後水路並進、全力掩殺,曹操率殘兵狼狽逃回北方。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孫權的軍隊則佔領了荊州的北部地區。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

後來,關羽在荊州對曹軍發動猛攻,且利用暴雨成災之機,水淹于禁等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又圍曹仁、呂希於樊城、襄陽。曹操大為恐慌,於是挑動孫權從背後襲擊。關羽最後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荊州全部丟失。

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廢除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許靖、諸葛亮等人勸劉備稱帝,以繼承漢統,劉備於是稱帝,國號漢。

稱帝不久,為了替關羽報仇,並奪回荊州,劉備決定率軍親征,文武群臣紛紛勸阻,但他一概不聽;孫權求和,也被他拒絕。與此同時,張飛因想念關羽,酒後亂性鞭打將卒,部屬一氣之下將他殺死,投奔了東吳。

劉備痛上加痛,遂一意孤行,親自率領大軍深入吳境達五六百里。吳國將領陸遜誘敵深入,然後堅守不戰,雙方相持了七八個月。待蜀軍疲倦不堪時,陸遜趁機以火攻燒毀蜀軍營帳,蜀軍大亂,幾十萬大軍瞬間瓦解,此役史稱「夷陵之戰」。劉備戰敗後逃到白帝城,羞愧難當,加上年老與勞累,終於一病不起。

臨終前,他告誡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種「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理念,使他能成就大業。只可惜晚年一心一意為兄弟報仇,招致夷陵之敗,含恨去世。◇

桃園結義三兄弟,劉備(左)、關羽(中)、張飛(右),日本浮世繪師櫻井雪館(1715~1790)作,菲爾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桃園結義三兄弟,劉備(左)、關羽(中)、張飛(右),日本浮世繪師櫻井雪館(1715~1790)作,菲爾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