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輪申請,截至昨日下午5時,發展局共接獲11份輸入勞工配額申請,涉及3,910名輸入勞工,即佔1.2萬配額上限約32.6%,料下月底或之前完成審批,首批外勞最快今年第四季抵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今早(17日)接受一個電台節目訪問時指,申請接近預計數字。他又稱僱主需負責外勞住宿、交通等開支,整體成本會比請本地工人為高。有工會則質疑有人製造請不到人假象,藉此參與外勞輸入計劃,又憂慮以日薪計算的本地工人會變成「後備」。 

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今日(17日)接受商台節目訪問時表示,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無奈接受輸入外勞的計劃。但工會發現有人疑製造請不到人假象,何炳德指出,申請輸入外勞的僱主需證明連續4周都聘請不到工人。而工會發現有招聘廣告開出人工低兼「離題」條件,製造請不到人的情況。例如吊機工人,業界人工最少1000多元,勞工處網頁有招聘廣告列明人工是700至900元,並要求有10年經驗,以及中英文書寫及閱讀理解能力過關。

何炳德形容有關要求為「離題」:「如果我中英文能力咁高,點解要做地盤?」他又指,這樣永遠都請不到人,質疑是製造假象:「我將這則招聘告示轉發給(勞工處)常任秘書長,他們都覺得這明顯是不想招聘人手」。

其他工種亦有類似情況,何炳德指勞工處招聘網頁的扎鐵人工招聘價低於市面價2200元,更莫論達到工會每年調查結論出來的2650元人工。何炳德表示如果招聘價格達工會價或市面價,都招請不到人,對輸入外勞一事會「心甘命抵」,但認為現時是有人製造假象。

澳門經驗指本地員工將成「後備」

何炳德又指曾請教已有輸入外勞十多年的澳門,稱澳門工聯總會著他們要有心理準備,本地工人會成為後備。何炳德舉例指,指承建商有10名月薪外勞,而一個地盤需要10個人,認為「老闆唔會咁蠢」讓5名月薪制員工休息,再另聘5名本地領日薪的勞工。 何炳德指本地工友有80至90%都是日薪制,憂慮輸入外勞會出現「月薪先、日薪後」 的情況。

梁敬國:澳門情況特殊 不應比較

接受同一電台訪問的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梁敬國表示,曾聽聞工會所指的招聘廣告情況,亦相信局方會注意,指如發現此情況應向負責輸入外勞的機構反映。但對於工會所指「月薪先、日薪後」 的情況,梁敬國聲稱問題不存在,又指不應與情況特殊的澳門比較:「大家享受緊的赤鱲角機場,當年本港都曾大量輸入外勞,並沒有出現『月薪先、日薪後』。」他又解釋月薪制是保障外勞免受剝削的做法,並現行本地工人與外勞人數「2比1」的要求已對本地工人有足夠的保障。

梁敬國強調本港除了人手不足外,工友平均年齡達50歲以上亦是一大問題,未來退休潮將會有大影響,需要透過輸入外勞,補充年輕力壯的勞動力。他認為,根據本港目前的工程量及工程進度分析,申請輸入3000多名外勞屬合理水平,相信不會影響本地勞工。

伍新華:輸入外勞成本比本地工人高

伍新華今早在一個港台節目表示,建造業工作與一般不同,因有不同工種,不同工序要按時間表進行。他相信,前期輸入的外勞,主要與結構工程有關,例如紥鐵及釘板等。他又指,業界對於首輪申請,亦只抱持「試水溫」態度,未來會視乎社會需求,及是否能吸引年輕人入行而作出調整。

僱主需要負責外勞的住宿、運輸交通及培訓基金等,伍新華稱相信整體成本會較聘請本地工人高:「成本唔係大家想像中咁低,雖然我哋畀嘅係工資中位數,但你要包佢住宿、交通,成本比想像中高,無乜點慳錢,反而畀本地工人高少少。」

伍新華又指,原於元朗潭尾的社區隔離設施,目前已改建成中央宿舍,有8,000個宿位可安排給予輸入的外勞居住,及可以安排旅遊巴等接送,相信暫時可解決到外傭住宿及交通問題。對於政府指,僱主可考慮在工地內,架設臨時住屋給外勞,但伍新華指,「呢個要需要時間,同埋要睇地盤設計,如果地盤比較大或者分期時間長,會相對容易處理。」

伍新華又稱,輸入的外勞已有一定地盤工作經驗及通過考核,最主要的是培訓他們對香港工地的認識及安全意識,因為本港與大陸的工作環境有些不同,本地對地盤安全的標準及要求較大陸嚴謹。

對於今次計劃只在公營工程項目輪入外勞,被問到是否令申請宗數較少的原因。他則指,一般工人會同時在公、私營工程項目中工作,故其認為:「公營項目多咗人,同樣可以舒緩到私營項目人手問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