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外生、老、病、死。出生就是生日,長大成人結婚,再面對死亡;沒有結婚的人當然婚禮用不著。

死亡是永恆的課題,長者九十多歲,獨居一層有電梯的高層唐樓,每日下樓買食物自己主理早午晚餐。長者有晚睡習慣,洗碗碟徹徹底底絕不留痕,清潔牙齒也是一絲不苟,每日二次每次最少10分鐘,活到老一隻壞牙假牙都沒有,恐怕每天都會錯過了早餐時段。

武漢肺炎肆虐時,剛巧跌倒受傷,入院治療後,幸好住進了慈善機構主辦的護理院,院舍醫生、員工非常盡力工作,更有同理心;每周或有需要時,都會協助長者和身在英國的女兒接通視像電話。如此又住了整整一年,香港疫情海關解禁後,女兒急急飛回香港將母親領回家中屋住;這層樓住了差不多60年,稱得上長於斯,老於斯。

舊唐樓收購有價,長者一個人住就是捨不得賣,地下綠白相間的方塊大花磚完整無缺,擦乾淨瑞氣滿屋,向東的玻璃窗清潔後,陽光靄靄暖人。年青時長者和丈夫養育3名子女,咬緊牙關按揭買入這一層樓,高峰期還分租給其他二戶人合共11個大人細路仔同居,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那裏有嚴格執行每人的居住面積比例?一個難民世代,彼此相濡以沫,只要有瓦遮頭,便得各顯神通,私隠云乎哉?

兩老苦心將二名兒子供去加拿大唸書、工作,就住下來了。女兒獨自去英國闖,也住下來了。長者丈夫退休時,適逢中英政府就香港前途展開會談,兩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將香港回歸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掀起了一片移民潮;有條件的家庭都選擇以加拿大為主,美國、澳洲為次的移民目的地。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和難民的城市,移民一旦成為熱門話題便坐言起行,不能走未走的往往被視為二等公民。在這種氛圍下,兩老也移民到加拿大從子,一旦拿到居留權後便回流,因此房子不賣。

長者移民不是笑話,丈夫不久病逝,下葬於多倫多;長者拿到居留權後便立即打道回府,平平淡淡度過晚年。女兒將她的骨灰用精緻盛器帯回英國,先寄藏在天主教堂區教堂,辦一臺家庭彌撒,再把骨灰安葬到多倫多。彌撒只有長者女兒、女婿和我3人,主禮堂區神父來自非洲,司琴的來自香港,剛從臺灣修道後來到倫敦侍奉。一個鐘頭的彌撒肅穆莊嚴,母女情懷寄偌大空間,悠悠無窮思念填滿教堂穹頂。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葬於加拿大。

友儕生辰,校友、同學齊齊高興,人人好景;盡揀最惹味肥膩的餸菜,好酒好肉好時辰,最重要還是好朋友,從香港順道而來。日日都是好日子,日日都是生辰,只怕沒朋友。

小友小登科,百人出席。郎才女貌廢話不說,相識的、不識的,不相忘於江湖;豪情義氣充斥天地間、心房中,唏噓中的快樂婚禮,聚散總無憑 :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