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颱風,近日引致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出現嚴重的洪災,情況看來十分嚴重。不同來源傳來的錄影片段可以清楚看到,有多具已經浸得發脹了的屍體隨著洪水漂流;也有大大小小的各式車輛被洪水沖走,部份車上還有未及離開車廂的司機及乘客,他們能夠活命的可能性並不樂觀。而洶湧的洪水造成的衝擊,也顯然造成了大量道路設施、屋宇及建築物的破壞。

北京官方前兩天才說,事件中只是死了兩個人,但單從視訊片段所見都不只此數。中國大陸的喉舌報章當然不會如實報道災情的嚴重性,更不會深究令災情擴大的原因。官方喉舌還要在8月1日建軍節這個日子,利用這個水災來歌頌解放軍救人救災的英勇行為,繼續中共官僚把喪事當喜事辦的傳統。

到頭來,這必然又會被說成是另一個「千年一遇」,或者起碼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災了。既然如此,當然不會是個別官員可以預計,也不是政府可以阻止。到頭來,肯定又是沒有官員及部門需要為這一次水災造成的傷亡及損失負責。誰還夠膽追究責任,肯定最終就會被指控為尋釁滋事。

這一種官方的老套路,可能大部份人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既然是預料之中,也可能難以引起甚麼強烈的反應及問責了。而且,過往的經驗反覆說明,任何人如果意圖追究這一類所謂「天災」的責任,結果往往只會受到政治打壓及迫害。為汶川大地震爭取公義、要求對當地廣泛存在的豆腐渣建築物作出追究及向災民賠償的維權律師及人權工作者,很多不是還在監牢當中嗎?

問題是為何這些所謂「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災禍,近十多二十年總是年年相遇。既然是年年出現,還說甚麼「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不是應該說是「年年相遇」嗎?為何在中國大陸,災禍的歷史可以變得如此濃縮?文明的發展又會如此遙不可及?

在今天這個中國,災禍不一定是天災,更可能是人禍。所謂經濟的發展、歷史的前進,不一定帶來文明的進步,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人禍。歸根結底,這更可能是制度的問題,也是文明倒退的問題。

在這次華北洪災事件中,在北京的故宮及盧溝橋這兩件歷史建築及文物,或者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讓大家看清一些事實。北京的故宮已經超過600年歷史了,在北京外圍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也已經有800多年歷史了,這兩座歷史建築在今次洪災中都受到衝擊,無端成為了這一次水災的旁證,它們都似乎在說明,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無論新的建築有幾宏偉,外觀有發展得幾堂皇,但就是新不如舊。新的提升不了舊的,舊的還會被新的破壞。

在原有的,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也是中國近代史地標的的盧溝橋南邊不遠處,中共建設了另一條全新的、更廣闊的、往來都是四線行車的盧溝新橋。這條新橋在2009年中才開通。2009年5月新橋開通的前夕,《北京晚報》的報道還這樣說:「新橋設計時增大了排洪斷面的設計,增強了排洪抗洪能力。」該報道又說,隨著新橋開通,永定河的汛期將會獲得更高的安全保證。但現實顯然並不如此。

在這次華北洪水事故中,原有的盧溝橋至今仍然穩如磐石,但盧溝新橋卻有一段被沖毀,有多輛私家車被洪水沖走,公交集團信息也承認稱盧溝新橋塌垮,最新的消息是橋仍然封閉中。這不就是新不如舊嗎?

至於名聞中外的北京故宮,自明朝永樂年初開始蓋建,也超過600年的歷史了。當年的故宮設計,沒有包括地下排水系統。因此,連皇城內的日用污水,都要經由人手及馬車一桶一桶運往皇宮外排放處理。

但雖然如此,為了避免地下水及雨水在紫禁城範圍內氾濫,皇城範圍之內的地面及建築物料,都有嚴格的規定。要保證地面的污水或雨水可以迅速滲入地下,再經外圍的護城河排放至河道。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很不周全,但因為處理上要求嚴格,執行似乎也嚴格,幾百年來,據說紫禁城內都未曾出現過嚴重的水浸,護城河周圍基本上也能夠發揮有效洩洪排水的作用。

但到了這一次洪災,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畫面。情況有幾嚴重還未能清楚掌握,但肯定已經是故宮幾百年一遇的水災了。據說官方對此作出解釋,指故宮周圍的排水系統被大量垃圾,包括膠樽、毛巾等淤塞,才會引致洪水倒流。但這種說法顯然難以令人入信,也不會是問題的根源。對於一個如此重要的文物建築,難道周圍的渠道沒有管理及定時清理嗎?

更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故宮博物館外圍的很多新的發展、建成的設施及建築物,已經沒有嚴格依從排污洩洪的標準,令整個系統未能配合。在一般情況下,這可能不會輕易被發覺,但一旦出現如這一次嚴重的洪水,就會造成洪澇倒流。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故宮範圍,而是在故宮的外圍。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於舊的建築、舊的基建,而在於新的發展。如果這是事實,這不就是「舊的還會被新的破壞」嗎?這不是「人禍」還算是甚麼?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故宮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歷年來,政府都有投放資源加強故宮博物館範圍內的地下排水系統建設。除非說新建設的系統不但不能產生效果,還令原有的去水物料都受到破壞,否則難以想像為何這樣的事會發生。如果假設故宮的排水系統沒有問題,又不能接受外圍的排水渠道淤塞作為唯一的理由,那故宮出現幾百年來未出現過的水浸,顯然就是外圍的新發展,影響了原有的抗汎排洪作用了。

最近這段時間,中國大陸年年都會發生各種風災雨災水災,年年都是「千年一遇」或「百年一遇」。全球的氣候變化,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卻肯定不是唯一的因素。中國政府不是已經投放了大量資源,去改善排洪及應對各種天然災害的基建嗎?為甚麼災害仍然一年一年地出現?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每一次似乎都是比之前所說的「百年一遇」更嚴重的「千年一遇」。其它國家或地區當然都會發生類似的事件,但為何大部份地方都不會「年年千年一遇」?

可以肯定地說,過去十多二十年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各種天災,其實不少都有人禍的因素。還記得去年的鄭州水災事件嗎?當時還不是說成是另一個百年一遇?當年決定要重點發展鄭州的時候,投放的大量資源,要建設的那個所謂全國典範的「海綿城市」,為甚麼在去年的鄭州洪水事件中完全不能發揮作用?

可笑的是今年七月中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由中國「水利部編寫組」編寫的《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關於治水的重要論述》一書,其中的主要內容竟然就是販賣「海綿城市」這個概念。去年的鄭州水災事件,沒有證明過構想規劃與建設結果的不對應嗎?一年後,仍然銷售這個概念,卻似是反諷地以此書及這些所謂論述來迎接這一次華北水災。

歷史似總是要拿最高領導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文明復興」來開玩笑!作為中國文明及歷史象徵的北京故宮及盧溝橋,今次卻不幸地成為這個玩笑的見證!◇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