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局最近公布,上年度淨虧損大約35億元,並建議政府檢討「同區7年樓齡補償」制度,引起社會關注。惟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曾表示相關機制未必可隨便改動。有評論則指,市建局多年前在機制下賺大錢,而近期新樓樓價下跌,他批評市建局「計唔掂條數」就想改變遊戲規則。
市區重建局由2001年起採用「同區7年樓齡」單位呎價作計算物業收購價基礎,但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年5、6月時公開表示,繼續採用機制只會推高重建賠償款額和重建區的新樓樓價,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及欠缺持續性,故建議政府考慮替代方案。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於7月10日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則回應指,「同區7年樓齡補償」制度是沿用當年政府收回物業的賠償安排,並非市建局自創。她又指該制度是市建局收購得以加快的原因之一,認為機制並非可隨便改動。
甯漢豪認為,借貸才是解決市建局財政挑戰的更實際方法,例如考慮調高政府對市建局的借貸上限;她亦表示政府不輕言向市建局「注資」,「注地」才是可行方法,例如九龍城的重建項目提供九龍城街市土地給予市建局,毋須市建局補地價。
7月18日,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傳媒茶聚上則指出,政府在20年前提出機制時,當年7年樓齡的賠償金額僅佔新樓樓價約六、七成,但現時的7年樓齡物業價格接近新樓樓價,故機制對市建局造成很大負擔,難以吸引發展商參與舊區重建;若不作調整的話,市場只會變成由市建局負責所有樓宇更新,無助解決問題。
市建局去年度蝕35億
市建局主席周松崗則在傳媒茶聚上透露,連同物業收入、扣除重建項目的發展成本、推行樓宇復修以及保育和活化等業務支出後,市建局於2022/23年度錄得大約5億元營運虧損。同時,地價下跌導致多個已開展項目的估值下跌,需要作出大約30億元的減值撥備。因此,去年度淨虧損為大約35億元,是自2013/14年度以來首次赤字。而該局的資產淨值維持在大約500億元。
由於未來有多個項目進行,市建局預料於下一個財政年度便需要借貸,亦會考慮發行綠色債券,而財政司司長已批准將市建局的借款限額,由60億元提高至 250億元。周松崗強調,市建局並非要一次過借250億元,將視乎賣地收入和屆時的財政狀況再作決定;當局仍然以「自給自足」為原則,沒有計劃要政府注資。
評論:市建局不應像商業發展商般賺大錢
在7月20日網台節目《D100新聞天地》中,資深傳媒人梁家權形容當初政府想「甩身」,才成立市建局負責市區重建,而市建局高價賣樓賺錢,再收購其他物業,模式跟「恒大」類似。舉例說,恒大用10億元買入5大幅地,再以這5塊地向銀行借貸,槓桿比率一直增加,結果導致2萬多億負債。
主持陳珏明則批評,市建局過去時常收購基層社區的舊樓,然後改建成豪宅,例如在大角咀、深水埗和長沙灣。他亦質疑市建局過去在「同區7年樓齡補償」制度下賺大錢,現時新樓樓價跌,「計唔掂條數」,便想改變「遊戲規則」。他強調,市建局的核心目的是社會責任,要做市區重建,經營模式不應像地產商一樣。@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