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688.9億元,同比下降18.8%;其中,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8,296.8億元,下降23.7%。這表徵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困境日深。本文根據2018年以來官方相關數據,做三點解讀。

第一,中國工業產出絕對值持續增長,但存在「過快」、「過早」「去工業化」問題

2018年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表1)。2023年1—5月份,雖然利潤大滑,但是仍實現營業收入51.39萬億元,同比增長0.1%。說明中國工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抗衝擊能力。

表 1:2018-202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

單位:萬億人民幣

年度 營業收入 增長率 利潤 增長率 備註
2018 102.2 8.50% 66351.4 10.30% 中美貿易戰
2019 105.78 3.80% 61995.5 -3.30% 中美貿易戰
2020 106.14 0.80% 64516.1 4.10% 疫情
2021 127.92 19.40% 87092.1 34.30% 疫情
2022 137.91 5.90% 84038.5 -4.00% 疫情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工業的核心和主體是製造業。中國製造業規模,自2010年超過美國,已連續13年全球第一,2022年佔全球比重近30%。但是,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卻呈下降態勢,2022年為27.7%。從歷史數據看,2011年製造業比重達到峰值(32.06%),之後多年下降,2020年已降至26.18%,9年下降近6個百分點。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比重下降有兩點不正常。

一是「過快」。比如,美國製造業比重峰值為1953年的27.6%,1980年降至19.5%,27年間下降了8.1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3個百分點;以後大體保持這個速度,甚至2010—2018年期間僅下降0.02%。二是「過早」。中國2011年製造業比重開始快速下降時,人均GDP僅為4972美元。而美國製造業比重1953年後下降,當時人均GDP已經達到1.7萬美元(以2012年不變價)。日本、德國與美國情況類似。

中南海也看到這個問題,提出「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但從2022年以來情況看,前景不妙。

第二,中國工業、製造業盈利波動性大,易受國內外因素影響

2018年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持續增長,但盈利穩定性差(表1),在增長和下降之間轉換,幅度很大。這說明中國的工業的基礎並不穩固。

其中,製造業的盈利波動更大(表2)。當工業利潤增長時,製造業利潤也同向增長,但增速不及(2020例外);但當工業利潤下降時,製造業利潤跌幅更大。2022年工業利潤下降-4.0%,製造業利潤的降幅竟是它的3倍多。2023年1—5月份,也延續這種態勢,工業利潤總額下降18.8%,製造業利潤總額下降23.7%,多近5個百分點。

表2:2018-202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製造業企業利潤總額

單位:萬億人民幣

年度 工業利潤 增長率 製造業利潤 增長率 製造業利潤佔比 備註
2018 66351.4 10.30% 56964.5 8.70% 85.85% 中美貿易戰
2019 61995.5 -3.30% 51903.9 -5.20% 83.72% 中美貿易戰
2020 64516.1 4.10% 55795.1 7.60% 86.48% 疫情
2021 87092.1 34.30% 73612.2 31.60% 84.52% 疫情
2022 84038.5 -4.00% 64150.2 -13.40% 76.33% 疫情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且,工業利潤中的製造業佔比,也呈下降趨勢,從2020年86.48%的峰值,下降到2023年1-5月的68.56%,其中一個因素是上游工業在蠶食製造業的利潤。

第三,民企、外企日益艱難,「國進」是其中一大因素

2023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688.9億元,同比下降18.8%。但是,其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37.8億元,下降21.3%,這超過國有控股企業17.7%的降幅與股份制企業20.4%的降幅,說明民企受到的衝擊更大。相比而言,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267.5億元,下降13.6%,表現稍好。

從2018年以來的數據看(表3),民企和外企外企,相對國企,有一定的經營優勢和抗衝擊的韌性,但疫情三年已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中美貿易戰中,民企表現最好,外企受到一定衝擊。2018年,民企利潤增長率超過工業總體利潤增長率;外企則嚴重落後,低了8.4個百分點。2019年,工業總體利潤下降3.3%,民企卻逆勢增長2.2%;外企3.6%的降幅則超過工業總體利潤降速。

疫情三年,民企備受打擊。利潤增速(2020、2021)沒有工業總體利潤增速高,但是利潤跌幅卻超過工業總體利潤跌幅(2022)。民企利潤在工業總體利潤的佔比,2018-2022年分別是25.83%、29.33%、31.41%、33.47%、31.70%,2023年1-5月已經跌至25.62%,谷底了。

外企情況類似民企,只是穩定性稍強於民企,例如2020年,外企利潤增長率7.0%超過工業總體利率增長率4.1%;2023年1—5月份的利潤跌幅(13.6%)也比工業利潤總體跌幅(18.8%)少5.2個百分點。外企利潤在工業總體利潤中的佔比,2018-2022分別為25.28%、25.13%、28.26%、26.23%、23.85%,2023年1—5月份已經跌到23.48%。

相應的,國企控股和股份制企業的利潤佔比則不斷提升,「國進」實實在在。

表3:2018-202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民企、外企利潤

單位:萬億人民幣

年度 工業利潤 增長率 民企利潤 增長率 外企利潤 增長率 備註
2018 66351.4 10.30% 17137 11.90% 16775.5 1.90% 中美貿易戰
2019 61995.5 -3.30% 18181.9 2.20% 15580 -3.60% 中美貿易戰
2020 64516.1 4.10% 20261.8 3.10% 18234.1 7.00% 疫情
2021 87092.1 34.30% 29150.4 27.60% 22845.5 21.10% 疫情
2022 84038.5 -4.00% 26638.4 -7.20% 20039.6 -9.50% 疫情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兩點:第一,2018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受到中美貿易戰和「動態清零」政策的嚴重衝擊;第二,中共搞「國進民退」,民營製造業深受其害,外企製造業也被衝擊,而外企撤離和民企外流也漸成洪流。

就趨勢而言,中共向左轉和中國經濟大盤動搖,疊加中美對抗加劇和中西一定程度的「脫鉤」,這使中國製造業前景暗淡,不僅轉型升級難上加難,就是維持現狀也已不易。#

(大紀元首發)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